國有六大行新一輪注資計劃落地在即?最新迴應來了,上市銀行當前“補血”挑戰仍不小

財聯社3月3日訊(記者 彭科峰)上週晚些時候,市場傳出消息,國有六大行新一輪“補血”計劃預計將很快落地。

消息稱,首批被注資銀行包括兩家大行,預計最早在6月底完成。每家銀行的注資細節仍在敲定中,未來仍然可能有變動。

連日來,針對上述傳聞,財聯社記者向其指向的國有大行進行求證。3月3日,一家大行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回應稱,“暫時沒有聽說這一消息”。

不過,多位受訪的行業內人士認爲,從時間表來看,國有大行新一輪補血計劃漸行漸近應屬必然。

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綜合來看,其認爲上述傳言有合理性。因爲去年9月底已經敲定“輸血”計劃,按照常理不可能拖到明年,但具體注資細節會存在不確定性。另外,因爲涉及國債發行,可能需要在兩會期間進行商討。

某國有大行研究員則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考量,本輪“輸血”六大行的金額最好適當多一些,“總金額達一萬億可能比較合理”。

時隔半年,新一輪國有大行“補血”又傳新消息

去年9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發佈會上表示,大型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將對6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強核心一級資本,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有序實施,持續督促大型商業銀行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強化資本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能力。

由此,新一輪國家“輸血”國有大行補充資本金的計劃正式揭開序幕。

爲何要“輸血”?前述某國有大行研究員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主要原因還是幫助六大行進一步提升大行的資產投放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助力其可持續發展。

“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一個重要考量是滿足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以及監管部門的其他要求。國有六大行在我國銀行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信貸投放的主力軍,因此國家出手有必要。綜合來看預防性的因素比較多。”江浙滬某上市銀行內部人士楊磊(化名)告訴財聯社記者。

而前述券商銀行業分析師也坦言,綜合來看,新一輪的大行“輸血”可能勢在必行。一方面,是大行受到淨息差的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由於近年的經濟大環境,房地產等行業的風險或仍未徹底消散,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此外,去年10月底,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在明確利用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籌集資金補充六大行核心一級資本的同時,其他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如何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也已成爲金融管理部門思考的重要課題。金融管理部門對其他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方式已有初步考慮。

目前,其他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補充計劃有無實質進展?

依據2023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共有20家。連日來,上述20家銀行中的數個銀行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暫未接到消息,並無最新進展可以公佈。

楊磊向財聯社記者介紹,參考過往經驗,其認爲本輪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輸血”應該分爲三步走。第一步當然是國有六大行相繼完成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其次是招商等股份行通過其他方式完成“補血”;第三步纔會輪到城商銀行。這是由不同銀行的資產規模、信貸投放等多種因素決定。“國有大行承擔的責任非常多,資本補充的需求更爲急迫。”

上市銀行“補血”挑戰仍不小

商業銀行作爲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隨着信貸的擴張,必然要不斷補充資本金,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那麼,現在商業銀行特別是上市銀行“補血”有那些途徑和難處呢?

上述銀行業分析師表示,綜合來看,當前銀行補充資本金無非兩個途徑,即內生性補充和外源性補充,前者主要指未分配利潤轉增;後者主要包括可轉債、定向增發募股等等。

楊磊進一步介紹,在很長的時間內,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主要途徑就是未分配利潤轉增。“但是在淨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銀行的利潤也被不斷擠壓。因此,內生性補充資本金的方式目前來說壓力很大。”楊磊表示。

而一個更爲棘手的問題在於,隨着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上市公司的分紅力度,在上市銀行層面而言,本就受到淨息差下行擠壓的淨利潤,還要面臨加大分紅帶來的分流影響。

上述銀行業分析師表示,“多分紅”對於銀行業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處理好未分配利潤轉贈和分紅額度的矛盾。如果前者比例過大,則明顯會影響分紅力度;後者金額過多,則明顯會影響銀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不同的監管部門有不同的考量。我們主要還是服從金融監管總局的領導,其他部門的意見可以參考。”楊磊坦言,在一些政策方面,銀行自身會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時並不會那麼死板,而是尋求“兩全之道”。

楊磊認爲,在加大分紅和加大資本金補充力度之間,關鍵因素在於銀行大股東的態度。目前,其所在銀行的大股東傾向於支持於後者,儘管“這可能不太受普通投資者的歡迎”。

那麼,除了內生性的“補血”,外部的定向募股、可轉債等方式如何呢?對此,楊磊坦言,儘管當前很多中小銀行傾向於通過可轉債的方式補充一級資本,但嚴格來說挑戰非常大,“主要是市場不太歡迎。很多投資者對銀行的內在價值並不是非常認可。有些人會認爲,銀行受經濟週期的影響很大, 有些風險可能還沒有釋放。”依據其瞭解,過去一些銀行的相關發行計劃甚至在初期就被迫“夭折”。

不過,財聯社記者注意到,2025年開年,成都銀行、蘇州銀行的可轉債成功觸發強贖,順利實現轉股,爲中小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開闢了新途徑。不過,這也是2023年以來,極少數完成強贖轉股的案例。

“市場風向是否有了變化?這可能需要後續觀察”。楊磊表示。

此外,上述銀行業分析師進一步向財聯社記者指出,中小銀行定向募股,更多考驗當地政府的經濟實力和支持力度。目前,各地應該已經在陸續推進一些城商行的“補血”。

不過,在楊磊看來,銀行“補血”的關鍵,還是要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其所在銀行也屬於國內重要系統性銀行。目前,該銀行的態度是,如果上級有關部門能夠伸出援手,爲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創造有利條件甚至提供外部幫助,“那當然更好”,但如果沒有也不要緊,“那就按照我們的既定步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