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信人壽新年“補血”,發行10億資本補充債,仍需應對虧損、渠道優化挑戰

專爲保險業 打造的垂直新媒體平臺

險企新年發債,腳步不停。財信吉祥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財信人壽”)近日消息,公司擬於1月9日至13日,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據該公司資本補充規劃,2025年仍有15億資本補充債待發。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財信人壽業務結構逐步優化,價值有所提升,2019年至2023年實現連續5年盈利,但不可忽視的是,公司對銀保渠道仍有較高依賴,利潤承壓,且面臨一定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當前,財信人壽提出在價值創造、資產負債管理等方面突破,並提出關於新單保費、躉交業務的目標與規劃,能否一一落實,值得關注。

作者|藍鯨新聞 石雨

資本補充債由大股東財信投控提供擔保

2024年12月,金融監管總局批覆,同意財信人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10億元的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近日,債券發行進入落地階段。

近日,財信人壽披露2025年資本補充債券發行公告,透露擬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爲10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1月9日爲發行首日。

經聯合資信評定,發行人財信人壽的主體評級爲AA級,本次債券的評級爲AAA級;東方金誠評級結果相同。

此次債券由湖南財信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財信投控”)提供無條件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擔保範圍包括本次債券本金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

財信投控即財信人壽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33%,其控股股東湖南財信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下稱“財信金控”)是湖南唯一的省級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旗下有證券、信託等16張金融或類金融牌照。

對於募資用途,財信人壽表示,資金用於補充資本,提高償付能力,爲業務的良性發展創造條件,支持業務持續穩健發展。

近兩年,在償二代二期落地的背景下,險企爲應對償付能力波動,積極以增資或發債路徑“補血”。據藍鯨新聞記者統計,2024年共有14家保險公司合計發行17只債券,總髮行規模近1200億元,創歷史新高。轉入新年,又有中英人壽推進2025年資本補充債券(第一期)的發行 。

發債提升償付能力安全邊際,或續發15億元

從財信人壽外源性資本補充來看,一方面,其自2012年成立以來完成了三次增資擴股,其中2022年12月、2023年6月接連兩度增資,目前註冊資本50億元;另一重路徑則是債券發行,2020年9月,財信人壽曾發行15億元資本補充債。

在2025年資本補充債券募集說明書中,財信人壽介紹公司三年資本補充計劃,經測算2024年至2026年基本情景下償付能力水平雖滿足監管要求且達到公司管理目標,但是考慮各項不利因素,尤其結合目前市場情況預計的準備金折現率下行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償付能力充足率安全邊際不夠,未來三年償付能力充足率極易跌破管理目標甚至突破風險容忍度。此外,根據現有戰略規劃,公司2025年總資產將突破500億元,資產的增長迫切需要公司補充資本。

由此,財信人壽提出,預計2025年增發10億元資本補充債,續發15億元資本補充債。如今,第一步10億元資本補充債發行已經落地。

談及此次資本補充債券償付的資金來源,財信人壽提及,一是公司盈利能力和水平不斷改善;二是公司流動性充足,資產變現能力較強;三是公司資產規模一直保持適度穩定增長。

其中,流動性方面,截至2024年9月,財信人壽可變現資產爲407.48億元,佔總資產的84.3%;資產規模方面,近三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財信人壽資產總額分別爲287.1億元、312.34億元、403.38億元和483.35億元。

盈利能力方面,卻存在不確定性。2019年開始,財信人壽實現連續5年盈利,但2021年至2023年三年間,淨利潤卻逐步收縮,分別爲2.46億元、0.83億元、0.23億元,至2024年前三季度,則出現了4.73億元的淨虧損。

對此,財信人壽解釋主要原因是受準備金折現率變化的影響。“由於壽險行業以長期傳統保障型業務爲主,其準備金的計提要採用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爲折現率。2024年以來,市場利率中樞持續下行,在負債端需要增提大額會計準備金,從而侵蝕利潤,這是當下壽險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截至9月底,公司累計增提的準備金直接減少了公司利潤近5億元。”

渠道結構仍待優化、存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

作爲湖南省首家保險法人企業,財信人壽成立以來保險業務收入雖然有所波動,但整體上行,2024年前三季度保費實現95.45億元,全年有望突破百億關口。

且近年來,財信人壽推進業務結構價值轉型,保費結構有所優化。數據顯示,2024年前9月,公司首年期繳規模保費佔新業務保費比例持續提升至36.25%;同期期繳業務續期規模保費佔規模保費比重的4成,較2023年上升約14個百分點。

但不可忽視的是,如金誠國際在評級報告中指出,公司市場份額較小,品牌效應尚未形成,且公司對銀保渠道的依賴程度較高,渠道結構仍有待優化。數據顯示,2024年前9月,財信人壽銀保渠道規模保費佔比爲65.77%,較2023年提升4.63個百分點;個險渠道規模保費佔比18.51%。

此外,在資產負債期限方面,聯合資信指出,“近年來,財信人壽持續發展中長期產品,負債久期有所上升,但資產久期保持較短水平,久期缺口有所拉長,短期負債期限錯配風險有所加劇。”截至2023年末,財信人壽資產久期爲3.12年,負債流出久期爲12.28年,規模調整後的修正久期缺口爲-10.25年。

對於目前困境,財信人壽相應提出破局路徑,在近期的採訪中,財信人壽董事長楊光提出,在價值創造方面,未來仍將以利差益爲主要的利潤來源,但將通過“三差”管理,改變單純依賴利差益的局面。

資產負債管理方面,將推動資產負債匹配理念貫穿經營全過程,不僅優化負債端產品結構,也將在規模增長與價值創造、長期價值和當期利潤、資本約束和風險擴張、久期匹配、流動性匹配等方面做好平衡和聯動。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6月,周江軍獲批出任財信人壽總經理,但一年後的2022年9月,即因個人原因辭任。隨後由曾在農行履職多年的副總裁孫安明出任臨時負責人,孫安明在2023年6月免職。至今,財信人壽總經理一職仍然缺位。

在2024年至2026年的三年發展思路中,財信人壽明確提出三年新單保費計劃、中長期期交標保增速預估數據,同時明確如銀保躉交計劃2024年20億元,2025年-2026年暫停躉交業務等詳細方案。

轉型節點關鍵期,總經理仍缺位的財信人壽能否實現盈利,並進一步推進業務規劃,均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