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署編48億元改善校園周邊 民團轟「全數不及格」
民團發現新北市重慶國小人行道中斷、車道過寬。(民團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靖娟基金會與民進黨立委林月琴國會辦公室10日舉辦記者會,並聯合9個交通改革團體共同向國土署呼籲,應正視通學環境改善的執行成效,政府已投入近48億元改善校園周邊,但從19所學校的檢核結果顯示,全數不及格,檢核平均分數僅33.79分。問題主要爲缺乏人行道、行人穿越道視線受阻、車道過寬,及學區與行穿線的預告標誌及設置狀況不佳等,讓學童上學路充滿危機。
爲改善行人交通安全,國土署於113年起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劃,並編列近48億元經費,預計完成改善320間全臺校園周邊環境。迄今爲止,已改善完工209所校園,花費近22億元經費。
靖娟基金會於113年12月針對六都進行抽樣,與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臺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臺灣交通安全協會、臺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桃園人本交通推動協會、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臺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還路於民等交通改革團體討論檢核內容,並共同實地檢核19所學校完工的通學環境,檢核範圍涵蓋校地周圍道路及學校提供之通學路段。
民團以三項檢核項目進行檢核,分別爲「看得到」、「來得及」、「用得安心」,評估道路環境中是否有在正確的時機、合適的位置提供必要的資訊,以及行走時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專注、輕鬆判斷交通環境的變化。評比分數以60分爲及格標準,用加分及扣分制方式評比各校修繕狀況,最高分爲104分,最低則0分。
檢核結果顯示,19間校園皆低於60分,檢核平均分僅33.79分,分數最低的校園爲臺南日新國小(16分),其次爲臺中瑞穗國小(20分)與新北重慶國小(22分),清楚反映出六都通學環境在改善工程後,仍存在諸多風險。整體不合格項目分別爲,離開校地的通學路上仍無人行道、行人穿越道兩側視線常被遮蔽,及車道過寬現象。此外,通學區與行穿線的預告標誌及設置亦狀況不佳。不僅讓用路人無法及時判斷路況及看見行人,對於國小學童來說更是一大危機!顯見目前的改善狀況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林月琴表示,自113年起4年400億元計劃推動以來,她曾多次提醒,在校園周邊改善案的提案審驗環節與規格,都務必參考既有的人本手冊與參考指引,重視人行環境的連續性與舒適性,以較高的標準進行改善。但民團調查顯示,許多竣工項目仍未達到保護兒童通學安全的最低標準。
她呼籲國土署檢討計劃執行的盲點,明確定義理想通學環境,並重新調整收案審查、執行檢核與竣工驗收等標準,詳列具體的改善項目與應設置設施,讓錢真正用在保障弱勢用路人的刀口上。
靖娟基金會許雅荏執行長表示,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但兒童交通事故問題仍未改善。根據道安平臺數據,113年1至11月已有1233名兒童發生行人交通事故,凸顯通學安全的迫切性。因此建議從道路基礎工程着手,將校地周遭縮減車道、增加人行空間與照明、外推行人道,及加強車輛減速設施,改善行人與車輛視線,以提升安全性。期盼國土署及相關單位檢討改善並聽取意見,學童創造一條真正安全、安心的上學之路。
民團提出三呼籲,第一,步行空間不中斷:確保校地周圍與通學路之步行空間連續性。第二,加強照明與能見度:加強通學區與行穿線的照明與能見度,提升兒童夜間的通行安全。第三,專業意見要多元:在通學環境改善政策中納入民間交通安全專業團體的意見,從更多角度審視工程設計與規劃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