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海通:可控核聚變加速推進 產業鏈有望持續受益

智通財經APP獲悉,國泰海通發佈研報稱,2025年以來中國可控核聚變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EAST裝置創造1066秒穩態運行新紀錄,"中國環流三號"實現1.17億度等離子體溫度,標誌着我國聚變研究已挺進燃燒實驗階段。隨着國家未來產業戰略推進和資本加速佈局,可控核聚變產業化進程有望提速。該行重點關注高溫超導磁體等中上游細分領域。受益標的:1)中游設備;2)上游材料。

國泰海通主要觀點如下:

兩大主力軍旗下核心項目獲得重大技術突破,相關主體密集招標

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旗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EAST)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創造託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3月5日,作爲EAST的後續項目,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首塊頂板順利澆築,標誌着這一世界級科研設施的建設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2)3月28日,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旗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原子國內首次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實現大幅躍升,意味着中國聚變挺進燃燒實驗。

3)此外,2024年12月,聯創光電中標中核集團“星火一號”項目,首個訂單金額4180萬元,標誌着該項目正式啓動。2025年以來,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等密集招標,涉及水冷系統等多個項目。

聚變公司接連斬獲多方投資,可控核聚變產業化進程正加速推進

1)3月1日,爲響應國家未來產業戰略發展要求,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相繼發佈公告,擬以增資方式參股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變公司”),投資金額爲10億元/7.5億元。聚變公司技術研發方向和未來產業化發展與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目標高度一致。

2)4月1日,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宣佈擬戰略投資聚變公司。這是該基金自2023年成立以來的首個直投項目,標誌着上海國投公司正式切入未來能源領域核心賽道,也爲我國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注入百億級資本動能。

未來10年市場規模有望顯著增長,高溫超導等產業鏈持續受益

2025年4月10日,Precedence Research發佈的《核聚變與核裂變反應堆市場報告(2025-2034)》指出,得益於清潔能源需求、材料科學進步和政府支持,未來十年聚變反應堆市場將顯著增長。根據Maximize Market Research,2030年全球核聚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965.5億美元,2024—2030年CAGR約爲7.4%。當前可控核聚變技術方案中托克馬克仍爲主流,以ITER實驗堆階段爲例,磁體系統成本佔比高達28%。高溫超導具有顯著優勢,不僅能提供更強磁場,還能有效降低聚變裝置的成本和尺寸。隨着技術不斷突破,可控核聚變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產業鏈中上游相關環節有望持續受益。

風險提示:可控核聚變工程可行性不及預期;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