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平均壽命延長 學者:不健康餘命恐升到8年

國人去年平均壽命八十點七七歲,較前年增加○點五四年。醫學界倡議,不健康餘命縮短比活得久更重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內政部昨公佈最新簡易生命表,國人去年平均壽命來到八十點七七歲,與前年的八十點二三歲,增加○點五四年。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臺灣從多年前開始推動癌症篩檢等預防醫療,即使國人現在仍在償還「疫情債」,兩者抵銷下,平均壽命可預期會上升,只是不健康餘命,恐在明年疫情債償還後,延長到平均八年。

陳秀熙表示,臺灣的醫療水平高,加上預防醫療做得早,臺灣的平均壽命,可預期會年年增加,全球也呈現相同的趨勢。不過,活得久也要活得健康,近年醫學界也不斷倡議應減少人生臥牀時間,不健康餘命縮短比活得久更重要。

據內政部與衛福部的資料顯示,二○一九年不健康餘命爲八點四七年,疫情爆發後,二○二○年縮短至八點○四年、二○二一年爲七點五六年、二○二二年爲七點四一年、二○二三年爲七點七八年。

陳秀熙說,不健康餘命在疫後縮短到平均七點六年,主因是新冠疫情的爆發,增加脆弱族羣的死亡率,也讓需要臥牀的人數減少,但隨着疫情效應的遞減,即使國人去年的平均壽命延長至八十點七七歲,不健康餘命恐將回到過去的平均八年。分析二○二六年疫情債就會還完,不健康餘命就會來到八字頭。

目前臺灣醫療體系面臨醫護嚴重出走潮,醫院無人力照料住院患者,出現「有牀無人顧」的現象,衛福部雖推出在家住院等政策因應,但目前醫療照顧的涵蓋率可預期正在逐漸降低,此舉,也可能出現類似新冠疫情爆發時,脆弱族羣死亡率大增的情形。

陳秀熙說,疫後醫護離職潮引起的效應,約要三到五年後纔會呈現,不健康餘命可能在二○二七年後又再降至七年,不過,這都代表國人要活得長又活得好,多受到「醫療照顧能力」因素影響,政府恐需協助國人提升個人預防保健的概念,包含維持良好作息、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