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8年」 專家:逆轉靠聰明花錢+5項健康行為

資料統計,診所看非慢性病患的件數比慢性病高出4倍。圖/李伯璋提供

超高齡社會來臨,國人的平均壽命爲80.23歲,雖然突破8字頭,但是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逾8年。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過了一定年齡,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大增,影響生活品質。他說,健保署「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劃」鼓勵民衆迴歸到基層醫療,達到更全面的慢性病照護。

不過,從104至112年度的醫院與基層門診就醫慢性病與非慢性病件數變化(含重大傷病)來看,診所看非慢性病患的件數比慢性病高出4倍,李伯璋指出,健保除了增加預算,更須要通盤考量,透過支付標準改革才能找出有效政策,強化家庭醫師的角色。

李伯璋指出,「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劃」提供健康指導與醫療服務,透過第一線基層的力量來強化預防保健,也讓家庭醫師成爲厝邊好鄰居。他認爲,健保制度應讓家庭醫師得到合理給付,就不會衝量看過多的病人,醫師有時間進行健康促進衛教,有助於完善家醫整合照護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羅偉成表示,許多慢性疾病不可逆,要增進健康餘命,不妨着重「減少不健康的餘命」,預防勝於治療,做到不抽菸、不過量飲酒、運動、多攝取蔬果、控制體重,這5項健康行爲可以健康生活。這些重點也符合預防醫學趨勢,藉由生活型態調整,並維持健康生活。

羅偉成說,降低罹病就是預防,北醫公衛學院利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分析國人健康數據,其結果對衛生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意義,透過量化不同生活型態對壽命和醫療支出的影響,政府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制定針對性的健康促進策略。

他以澳洲爲例,澳洲人非常熱愛運動,政府投入公務預算打造友善的運動環境,超過一半澳洲人一週運動至少3次。羅偉成說,運動能降低許多疾病風險、延長健康壽命;當人口老化速度加快,我國政府更應思考「如何聰明花錢」,避免不健康餘命的醫療支出。

李伯璋指出,健保制度應讓家庭醫師得到合理給付。記者廖靜清/攝影

▪ 免稅額、扣除額怎用最省?2025報稅不求人 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租屋族報稅新制:房租支出納入特別扣除 最高可扣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