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的新掌門人,爲什麼是王勵勤?

當劉國樑請辭乒協主席的消息傳來時,不少乒迷在內心五味雜陳的同時,很快也意識到,國乒此次頂層人事變動,並非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一方面,對於新上任的乒協主席而言,成績的壓力重逾千金;另一方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乒、尤其是男線,梯隊建設的青黃不接肉眼可見。

巴黎奧運會國乒包攬五枚金牌之後,隨着馬龍、樊振東和陳夢等功勳核心淡出國際賽場,國家隊也出現了一些成績波動——比如亞錦賽的失利;以及剛剛結束的中國澳門單打世界盃,巴西一哥雨果接連擊敗國乒悍將奪冠;甚至是這半年來的WTT青年賽,國乒後備梯隊的表現,亦是令人擔憂。

如此風雨飄搖的時刻,換下曾經作爲國家隊主心骨多年的劉國樑,新上任的主席,他靠譜嗎?

然而,當大家看到新的中國乒協主席的名字時,躁動的心頓時便安靜了下來。

王勵勤。

這個男人,還是運動員的時候,球風就以簡單、直接、堅韌和紮實而著稱,而他的人品亦是一如球風,將正直二字寫入骨髓。

在退役後,與其他隊友選擇進入國家隊教練組不同,王勵勤回到了上海基層,選擇成爲了一名體育管理者,一步一個腳印,做的全是最細緻、最基礎的工作,默默將上海乒乓的基礎夯實。

如果說,在這個國乒商業化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敏感時刻、在這個諸多亂象愈發不可控的時刻、在這個人心如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時刻,需要有一個讓大家都信服的人出來主持大局,那麼王勵勤,絕對是最適合的人選。

王勵勤的母親曾經不無得意地說過,她之所以給自己兒子起這個名字,取的就是“勵精圖治,天道酬勤”之意。

而縱觀王勵勤的整個職業生涯,“天道酬勤”四個字,正是最好的寫照。

這並不是說他沒有天賦——恰恰相反,王勵勤是國乒歷史上都極爲罕見的身體機能怪獸,他身高臂長、護檯面積大,他腳步靈活、側身調整速度極快,他正手力量之大、舉世無雙,他熱愛長跑、體能驚人,他嚴格自律、傷病極少……

這樣一塊璞玉,誰見了不動心?

卻偏偏他性格內斂,心思純靜,頗有幾分金庸筆下少年郭靖的影子——當然缺點也是一樣的,拙於應變,不善交流。

這也導致了王勵勤的球風異常簡單直接,往往是直接劈長逼迫對手反拉,然後自己快速側身,進入正手大力弧圈的舒適區——然而一旦對手控短鬥臺內,或者反手加質量,他便往往會陷入苦戰。

早年的王勵勤,讓教練蔡振華是“又愛又恨”,愛他的天賦橫溢,恨他的不知變通。

尤其是1997年世乒賽和年終總決賽兩次輸給薩姆索諾夫,99年世乒賽輸給實力不強的法國“小提琴手”埃洛瓦,接下來的世界盃更是連日本削球手鬆下浩二也敢輸,氣得蔡振華對他劈頭大罵:“打球不動腦子,木得很。”

王勵勤也不回嘴,只是默默點頭:“是我腦子不夠。”

反倒把蔡振華再一次氣得夠嗆——彷彿有一種洪七公被郭靖拿捏的既視感?

這也讓王勵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揹負着“技術一流,心理素質三流”的標籤。

但即便是慧眼如蔡振華,當時也沒能猜到,王勵勤之所以在大賽裡表現失常,完全不是什麼膽怯引起的想贏怕輸,反而是因爲過於強烈的責任心在作祟——這個還不到20歲的小夥子固執地認爲,自己既然打到了世界排名第一,就必須要擔起爲國家隊贏下所有對手的責任來。

“責任感”這個詞,幾乎伴隨着王勵勤的一生。

根據王勵勤在上海閘北區少體校的啓蒙教練沈益民所說,12歲那年,王勵勤代表上海蔘加全國少年乒乓球夏令營時,不慎被同學弄傷了右手拇指,他疼得一夜沒睡,指甲變黑脫落,拇指腫得像蘿蔔一樣。沈教練想要放棄比賽,但王勵勤死活不答應,經過包紮之後堅持上場,鮮血從繃帶裡滲出,順着球拍滴落,但他還是堅持打完了比賽。

1995年,王勵勤在國外打比賽時,發力過猛拉斷了右手臂肱肌頭,當時他疼得連球拍都握不住,不過還是堅持打完了比賽。回國後,他的手還是疼得握不住球拍,爲了不影響訓練,他把球拍柄用銼刀銼掉,硬生生頂着疼痛回到球桌前。

這種強烈的自我責任感,讓王勵勤有時候會過於追求細節上的完美,表現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就是粘球拍這件事——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刷膠,一次又一次地檢查凹凸平面,其他人三下五除二就能粘好,他卻能不厭其煩地弄上許久。

2007年底,國乒進行過爲期一週的短軍訓,王勵勤毫無爭議地獲得了訓練和內務的雙料標兵,據說是連教官看了都忍不住:“怎麼就去打乒乓了呢?來當兵多好。”

不過王勵勤剛出道時性格內斂,又多少有些少年叛逆心理,不太喜歡與教練溝通交流,這才導致多次輸球之後錯失悉尼奧運會單打名額。

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王勵勤在和雙打搭檔閆森在真正經歷了一次奧運會的完整洗禮,並在決賽中擊敗孔令輝/劉國樑拿到冠軍之後,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過分追求完美的性格缺陷,纔是阻礙進步的最大敵人。

在那之後,王勵勤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他開始嘗試主動與隊友、以及教練交流溝通,訴說自己太想做好反而表現得束手束腳的苦惱。

放下心結之後,王勵勤在球場上也迎來了蛻變。

2001年世乒賽,他一路殺進決賽,但上來就被孔令輝打了個2-0,不過他這次沒有急躁,反而沉下心來穩紮穩打,成功翻盤,並拿到了自己職業生涯裡第一個單打世界冠軍頭銜。

2002年釜山亞運會,國乒屢屢失手,連續丟金,關鍵時刻是王勵勤站了出來,男團關鍵戰逆轉吳尚垠,男單決賽打崩莊智淵,保住了兩枚金牌,真正成爲國家隊的定海神針。

“二王一馬”組合,是許多老球迷們最美好的回憶。

當時雖然孔劉雙子星的橫空出世已經打破了瑞典王朝的統治,但世界乒壇並沒能被國乒大一統,反而呈現出某種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奇景。

究其原因,大概是當時短短數年內,乒乓球項目不管器材還是規則都進行了劇烈的變動和改革——小球換大球,膠水換無機,5局3勝換7局4勝,21分換11分……

這使得各種技術、各種流派的頂尖高手,都能在國際乒壇上佔據一席之地。

不算老驥伏櫪的天驕瓦爾德內爾,國際乒壇上數得上號的人物有:反手王佩爾森、巨人薩姆索諾夫、金童波爾、魔術師施拉格、拼命三郎柳承敏、高球王梅茲、小旋風莊智淵、暴力狂格林卡……

這些人的江湖地位,每一個都不遜色於今天的雨果與張本智和,甚至猶有過之。

而二王一馬所領銜的中國隊,就是這樣一個個的打過去,打敗、打服這些高手,纔有了後來國乒壓倒性的王朝統治。

最經典的一幕出現在2005年國球大典,中國明星隊對陣世界明星隊,王勵勤作爲先鋒大將出戰,結果連續五個3-0,先後送走了波爾、薩姆索諾夫、吳尚垠、格林卡和施拉格五大高手,技驚四座。

令人扼腕的是,二王一馬生於同一時代,經常在三大賽中互相兌子,以至於三人最後都沒能完成大滿貫……

儘管三座世乒賽冠軍也足以在中國乒乓球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乒迷們每每總是爲王勵勤感嘆——他當然有大滿貫的實力,但很多時候,他在比賽中就是輸在太過於正直。

2004年雅典奧運會,彼時技術和身體狀態都在巔峰的王勵勤,被認爲是金牌的最有力爭奪者,但半決賽他與王皓狹路相逢,最終王皓利用“無限放短+盯死反手”的針對性戰術擊敗了王勵勤。

2008年北京奧運會,王勵勤狀態依然出色,但這次半決賽撞上的是馬琳。

結果比賽剛開始,王勵勤的球拍磕到球檯,導致邊緣膠皮破損,馬琳主動向裁判提出王勵勤需要更換球拍,王勵勤也沒有堅持,而是換了塊備用拍——最終,王勵勤2-4不敵馬琳。

賽後,王勵勤只是說自己準備得不夠好,對方利用規則很合理:“能看到三面五星紅旗同時升起,我覺得其他的都算不了什麼。”

張繼科說“力哥訓練從來不遲到,永遠第一個去。”

馬龍也曾透露,以前王勵勤當隊長的時候,很少會去說什麼,只會默默地去做,但大家都很服他。

那是因爲王勵勤訓練最刻苦,平日裡最自律,練得也最多,而且還特別較真。

2001年,王勵勤被上海交大破格錄取,選的體育管理專業,但因爲平日裡需要訓練和比賽,一直修不夠課時和學分。

按照上海交大的規定,特殊情況下最多隻能延期6年畢業——同期和王勵勤一起進入交大的另一位隊友,也沒能修夠學分,但頂級運動員多的是高校願意招攬,那隊友直接換個學校,很快拿到了學位證。

偏偏王勵勤一板一眼,找到校領導,表達了自己想要學習上進的願望以及一定會修夠學分的決心,校長大筆一揮,特許王勵勤修習到畢業爲止。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願意開這樣的特許先例。”校長還專門就這件事做出瞭解釋:“但既然對象是王勵勤的話,我想大家都能接受和理解。”

就這樣,王勵勤邊打球邊讀書,認認真真地掙學分,硬是讀了12年之後,纔拿到了自己的學位證。

2013年巴黎世乒賽後,深感力不從心的王勵勤逐漸淡出了國家隊,並在年底正式宣佈退役。

退役後,他並沒有像馬琳和王皓那樣選擇成爲一名教練。

有人說是家庭的原因,有人說是上海家鄉的召喚,也有人說是他平時太過於孤直的作風導致缺乏人脈運作,但王勵勤在多年後自我解釋道:“我覺得自己並不適合當教練,想要找到更適合自己去做的事情……我離開上海20年,但家在上海,現在我退下來了,未來如果要轉型的話,我想要回饋上海乒乓。”

就這樣,他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家鄉上海,選擇了符合自己專業的體育管理崗位,就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

此後,王勵勤逐漸消失在大衆視野當中,偶爾出現在新聞裡,畫風也與他人分外不同。

比如,他在上海主導了“百萬市民打乒乓”工程,覆蓋了全市300多個市區,讓乒乓走進公園、走進校園、走進社區,極大地促進了乒乓球項目的推廣和普及;

他推動上海青少年梯隊選拔體系突破了行政區域限制,豐富了基層選材範圍,青少年乒乓球賽事的參與人數每年都在創新高;

他整合資源,力推上海乒乓隊與中國乒乓球學院共建二線隊,前國手尚坤擔任教練,隊伍面向全市各區選拔人才,一線隊教練張洋也會定期前來指導、觀摩;

他大開方便之門,鼓勵基層企業和個人進修乒乓球業餘教練和裁判;

他首創的基層教練員“雙認證”制度,以及一手建立的運動員醫療-教育-退役安置的全鏈條服務系統,都被總局列爲標準範本進行推廣;

在他的任下,上海乒協與基層社區達成了深度合作,定期舉辦社區賽事,讓奧運冠軍與社區民衆同享乒乓樂趣。

與曾經的隊友不同,王勵勤並沒有選擇帶領後輩球員們去摘金奪銀,他只是俯下身,植根於乒乓球的基層,紮緊籬笆,夯實泥土,澆水施肥。

就連他近期在乒超聯賽的公開講話,核心訴求仍是“必須用法律思維規範職業體育”。

提到王勵勤,就不得不提到樊振東。

雖然這兩人都是國乒歷史上有數的機能怪獸,但畢竟差着輩分——二王一馬裡的王皓,嚴格說來比王勵勤和馬琳還要小着一輩,而出身八一隊的樊振東,算得上是王皓一手帶大的弟子。

但偏偏王勵勤與樊振東,最後也成了忘年交。

兩人在明面上最早的交集,是在2013年的全運會,當時只有16歲的樊振東代表八一隊,與35歲代表上海隊的王勵勤,來了一場“是真男人就來正手對拉”的熱血對決,最終是王勵勤2-1取得了勝利。

也許是球風相似,也許是同樣心思純淨,年齡差了快20歲的兩人,此後私交往來逐漸密切。

2020年,八一隊解散,愛才惜才的王勵勤抓住機會,極力勸說樊振東轉入上海,並親自主持、協調和幫助樊振東解決落戶事宜,兩年後,樊振東終於註冊成爲一名上海運動員。

巴黎週期的最後一年,因爲賽場內外的諸多不順心之處,樊振東的情緒一度非常低落,王勵勤不斷通過電話和短信開導和鼓勵。

巴黎奧運會,王勵勤親自爲樊振東安排了一系列後勤保障,這纔有了樊振東後來的奪冠——頒獎儀式後,樊振東走向看臺,王勵勤隔着欄杆一把握住他的手,輕輕拍了拍他的臉,兩人目光交匯,男人之間的友誼,盡在不言之中。

而現在,隨着王勵勤升任乒協主席之後,大家最爲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樊振東是否也會因此而回歸?

毋庸諱言,當前的國乒掌門之位,其實並不好坐。

一方面,功勳球員淡出國際賽場,後備梯隊卻沒能頂上,導致國乒成績出現了一些波動,亞錦賽和世界盃的失手,讓國乒團隊從教練到球員,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而一個月之後,又馬上要面臨多哈世乒賽的考驗。

另一方面,國乒的商業化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面對愈演愈烈的“飯圈文化”侵蝕,新上任的王勵勤也必須拿出相對應的措施來——儘管他此前也數次批評過飯圈亂象,但當前國乒的改革已經有了基本的框架和藍圖,既得利益團體衆多,不太可能進行推倒式重建。

所以,如何構建一個既能維繫市場活力,又要遏制流量裹挾的監管體系,將會非常考驗王勵勤的智慧和手腕。

多年以來,王勵勤一直是以正直、自律而著稱,在上任後的短期內,他依靠自身威望服衆並不難。但難點在於,無論基礎工作做得再好,對於國乒而言,始終只有成績纔是硬道理——有巴黎包攬五金的壯舉在前,洛杉磯六金勢必是不可動搖的目標。

現如今,男線這邊強敵環伺,女線這邊天賦驚人的張本美和也在不斷成長,而從更長遠來看,洛杉磯週期裡乒乓賽制大改,雙打項目的迴歸和混團項目的加入,也讓未來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面對如此複雜的局勢,王勵勤,這個一直以來都保持着某種運動員純粹性的男人,是否還能堅守初心,以身爲尺,爲後續改革立下規矩,成爲中國乒乓在改革深水區裡最需要的領航力量呢?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