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最難的世乒賽“,國乒在多哈經歷了什麼?

中國隊多哈世乒賽的金牌數量,最終定格在四枚。

備戰本屆世乒賽的封閉集訓中,國乒男隊主教練王皓就坦言,這或許是近20年男隊面臨的最艱難賽事。

在過去三十年的歷史中,這個成績不是最好,卻也好過2013年巴黎世乒賽的三枚金牌——以結果而言,甚至可以說超出預期。

但觀察之下,各個單項之下,趨勢的變化也很明顯。

首先是雙打中,突破中國隊成爲了一種現實的可能。

這次世乒賽,相當數量的協會都配置了技術互補更加合理,更加尊重雙打規律的組合。在之前的奧運週期中,雙打的作用首先降低到團體的一場,後來又增加了混雙,中國隊對於單項雙打的投入相對比較低。

總體來說,上一個奧運時代,中國隊更多強調堆疊個人能力——這是奧運賽制的產物。新的奧運週期,男、女雙打回歸,增加的兩塊金牌顯然會加劇其他協會在雙打上的投入和競爭。

國乒男雙50年來首次無緣世乒賽四強,而這兩對男雙樑靖昆/黃友政、林高遠/林詩棟,都是被林昀儒/高承睿組合淘汰。

國乒的兩對女雙組合,錢天一/陳幸同止步1/16決賽提前出局,這樣一來,女雙四強中自1987年以來第一次只有一對中國組合雙打。

另一對女雙的王曼昱/蒯曼,獨守全區奪冠,王曼昱則是第三次捧起波普杯。

相比於之前,現在對手的雙打配對更有目的性、更合理、更強調彼此互補:

利用一高一快,一遠一近的組合,加上更加明確的分工和配合增強競爭力——三十多年前,中國隊就是從雙打開始突破重回巔峰,對這種合理性當然心知肚明。

這之外,相比之前的奧運週期,更多協會也拿得出兩個單打有足夠實力的選手配雙打——法國的勒布倫兄弟,這次男雙奪冠的篠冢大登/戶上隼輔,還有之前提到的林昀儒/高承瑞。

現在單打能力上的差距已經在彌合,中國隊的選擇要麼是出兩個絕對主力組雙打,要麼就要在技術互補和配合上做探索了——大賽前臨時用左、右手組合配對,對於下次奪金已經是切實的風險。

如果把視角稍微放大,會發現雙打中有突破的,已經不止傳統意義上的強隊。

這次男雙,埃及組合埃爾貝亞利/阿卜杜拉齊茲早早在1/16決賽淘汰了韓國組合林仲勳/安宰賢,最終殺入八強,戰勝他們的對手正是奪冠的日本組合。

女雙中,跨國組合波爾卡諾娃/斯佐科斯打進決賽,德國組合溫特/萬遠打滿五局、逆轉淘汰陳幸同/錢天一、最終躋身八強——前者雖然配對很久,但是在國際舞臺上缺少亮眼表現,後者雖然配合過一段時間,但溫特今年才改變打法,把反手反膠換成了防弧。

類似的趨勢也在混合雙打中有所展現:

首次配對的日本組合吉村真晴/大藤沙月,一路淘汰奧運會亞軍李正植/金琴英,世界排名第一的林詩棟/蒯曼,此前三屆世乒賽銅牌得主黃鎮廷/杜凱琹躋身決賽,大比分1-3不敵王楚欽/孫穎莎獲得亞軍。

這兩人雖然都是右手,但是在技戰術的配合上幾乎最大化了兩人的能力,打出了遠大於其單打能力之和的效果。

這是本屆世乒賽雙打的一個重要主題:雙打比賽本身的特點需要重新開始挖掘。會有更多協會在雙打上看到可能性,甚至向雙打,而非單打傾斜。

韓國隊的申裕斌,已經從韓國隊重點培養的新人,經年之下變成了雙打中靠得住、carry全程的支柱:這屆世乒賽,韓國隊兩枚銅牌,都有申裕斌的主要貢獻。

在新的六枚金牌的奧運會賽程中,那些湊不滿參加全部六項的小協會,在雙打中會獲得更大的陣容靈活性。他們不用顧及單打或者團體,可以想方設法最大化專注於雙打——新週期的一個全新挑戰。

而在單打中,各個協會的實力在前所未有的拉近。

即便在實力檔次段落最明顯的女子單打中,中國隊保持着可觀的領先優勢——四強中佔據三人。但整體上看,日本已牢牢佔據次名的實力。

這次女單八強,中、日各佔據四個位置。而國乒女單兩場外戰的失利,對手都是日本球員,1/8決賽早田希娜淘汰石洵瑤,伊藤美誠戰勝王藝迪進入半決賽。

日本女隊的實力,已經不僅僅在於她們有一批有衝擊力的選手,更在於她們已經抵達足以內部競爭迭代,提升整體實力的程度了。

傳統上,世界冠軍在激烈的淘汰中出局,這種“幸福的煩惱”是中國隊的專屬,現在日本隊也有了類似的劇烈內部競爭:

前世界盃冠軍平野美宇,本屆世乒賽1/32決賽就被克羅地亞的萊婭·拉科瓦奇淘汰,比賽中途平野一度情緒崩潰哭泣,賽後因情緒劇烈波動暈倒、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治療,隨後決定退出一系列比賽來恢復心理;

巴黎週期的日本隊一號早田希娜,已經開始面對張本美和等一批年輕選手的劇烈競爭;

這之外,日本女隊接下來從08年到13年出生各個批次都有冒頭選手,秩序井然,儲備可觀,張本美和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自己成爲了今天的早田希娜。

男單中,這次單打成績有所突破的,不少來自於小協會的本土培養:

當下最閃光的,當然是一個人獨力將美洲帶到世界盃冠軍的雨果,這一次他又將“巴西”印在了多哈世乒賽的場地,奪得男單銀牌,再一次創造巴西乒乓球的歷史。

雨果之外,小一些的冷門也沒間斷:

英格蘭的三號選手湯姆賈維斯淘汰了德國隊的邱黨,殺入十六強,苦戰六局之後不敵樑靖昆;

哈薩克斯坦的格拉斯門科擊敗篠冢大登,16強苦戰六局不敵雨果——而篠冢大登首輪淘汰了薛飛。

那些傳統意義上更強的協會,則遭遇了更多的提前出局:

三屆歐洲16強冠軍的達科不敵日本的戶上隼輔;而戶上前一輪淘汰了張本智和;

德國隊三輪不到,男單已經損失殆盡,只剩下弗朗西斯卡;

日本男隊呼聲很高,但最終只有戶上一人晉級前16;更不用提法國的西蒙·高茨淘汰林高遠等等情況。

整體上,這次男單呈現出來的,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弱協會,差距已經很小。張本智和的名言比以往更加貼近真實:乒乓球沒有應該,這次世乒賽男單的混戰呈現了這點。

而對於中國男隊,一個新的現實是,傳統意義上世乒賽分守各個1/4賽區,分工合作,到四強逐步合圍、保障男單金牌的戰略會愈發艱難。

這次世乒賽男單五人因爲世界排名,抽籤階段就無法分工到各1/4賽區,八進四世界排名第一的林詩棟就遭遇樑靖昆。

在男單技戰術世界範圍內前所未有的集中化的今天,再要求中國隊每個隊員都有穩定的斷代優勢已經不再現實。

除非中國隊重新掌握巨大的技術革新,未來的世乒賽,與其奢望中國隊復現之前的統治力,不如期待每個參加比賽的選手打出自己全部的能力和血性。

這是一個劇烈變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的時代,乒乓球也不是例外。在全新的奧運模式之下,每個國家都在這個新的現實中重新摸索。

對於中國隊來說,這類似一個迷你重建之後新的開始。在這個新的現實中,國乒或許也要重新熟悉——那些一直都被絕對實力暫時遮蓋的競技體育規律,在新的起跑線上開始自己的征途。

全新的冠軍在多哈啓程,不必沉迷於過去,只是奮力向前,以期能重新回到那往昔般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