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科技報國,與海南結下“測繪情緣”

(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科技報國,與海南結下“測繪情緣”)

海南日報客戶端 2025-02-25 08:01:16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婷 通訊員樑淑儀 廖丹丹 劉俊樂

“我們希望在2030年成功建成空天信息全球實時智能監測網OSE(東方慧眼星座)。到那時,我們的衛星使用成本會更低,每個人都有望輕鬆使用衛星數據,從‘玩微信’到‘玩衛星’。”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在海南大學第三十六期頂尖科學家講壇上表示。當天,李德仁受邀出席講壇,並作題爲《論無所不在的時空智能》的專題報告。

李德仁是著名測繪與遙感學家,一直致力於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他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爲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在我還是大二學生的時候,就來參與海南天然橡膠種植的地形測繪,那是我第一次來海南島。那時的測繪工具還很簡單,條件也非常艱苦。”現場,李德仁不禁回憶起自己與海南的不解之緣。

1959年,武漢測繪學院(2000年併入武漢大學)派遣近300名學生渡過瓊州海峽前往海南島執行地形測繪任務,年輕的李德仁便是隊伍中的一員。當時,新中國正面臨橡膠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戰略物資資源遭到封鎖。李德仁跟隨隊伍深入海南的田間地頭,與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海南大學前身之一)科研人員共同破解橡膠種植的難題。他們依據地形坡度對海南島進行地形測繪,從而使得橡膠種子在海南的山林中得以生根發芽,創造了北緯18—24度地區大面積種植橡膠的世界奇蹟。

1991年,李德仁帶着航測海南島的新使命,再次踏上了海南這片土地。面對控制點定位的難題,他創造性地提出 “把全球定位系統(GPS)放到飛機上”,並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空中三角測量”技術,完成了無須地面控制點的全島1:1萬數字測圖任務。

從在武漢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系勤奮攻讀的青蔥學子到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當年立志科技報國的青年,在科研生涯中堅守着“國家所需即我所爲”的承諾。

講壇上,李德仁圍繞新質生產力與時空智能,以定位、導航、授時服務(PNT)與通導遙一體化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PNTRC)、無人機與移動測量機器人、傳感網與無人艦艇、月球與火星智能探測爲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時空智能學的技術路徑與應用成果,並系統介紹了時空智能在航空航天、地面交通、水上及水下和深空探測等多個領域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我們測繪人要堅持不懈地開展原始創新研究,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要在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作用,爲將我國建設成爲國際領先的測繪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他說。

責任編輯:李倩

內容審覈:陳詠棋

值班總監:黃敏

值班主任:齊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