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的“八件實事”:“兜底”之後,如何“託舉”?

國家衛健委在今年2月發佈了《關於實施2025年衛生健康系統爲民服務實事項目的通知》,要求衛健系統爲解決好羣衆關心關注的健康問題,在2025年做好八件爲民服務健康實事,讓人民羣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時隔半年,這份成績單如何?

7月18日,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給出“八件實事”中四件的最新統計顯示:半年之內,1877家三級醫院、2936家二級醫院新開兒科;31個省份的“12356”心理熱線共接通50萬通來電;1614個常住人口10萬以上的縣告別“血透空白”;山東率先實現1049家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

這場以“兜底”爲底線、以“託舉”爲目標的基層健康能力提升已經初顯成效。

第一件事 兒科: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在很多偏遠的地方,兒科的設置仍以縣級醫院爲主,一旦遇到夜裡孩子看病,都需要到縣裡去看病,現在不需要了。

“全國98%的縣醫院、80%的鄉鎮衛生院已能提供兒科服務。”李大川表示,15分鐘“兒科圈”在縣域初步成形。

但“有沒有”只是起點,“好不好”纔是硬仗。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黨委書記餘納介紹,該院把20%的專家號源直接下沉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疑難病例通過“綠色上轉”通道直送三甲,半年時間基層累計上轉重症患兒480人次;同時,廣州與5省50家醫療機構結成“1+5+N”網絡,輸出12個“母子一體化”保健中心標準,把產前診斷—新生兒救治—兒童保健串成一條“連續服務鏈”。

兒科門診在“擴容”之外,更在於“提質”。據餘納透露,該院已建立中西醫聯合查房制度,16種本土膏方進入兒科常規用藥,平均候診時間壓縮至30分鐘以內,“讓家長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區域醫療中心的同質化服務”。

第二件事 心理:一條熱線,一張網絡,一部法規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4)》披露,我國精神障礙人羣規模已高達2.8億,佔總人口的20%。這一數字顯示了我國精神健康問題的嚴峻性,但就診狀況並不佳。根據《柳葉刀·精神病學》中國數據,76%的抑鬱障礙患者從未尋求專業幫助;精神科醫師缺口仍高達4萬人,每10萬人口僅2.1名,遠低於世界平均4.1名。

爲了改善當前的狀況,國家衛健委的八件事之一便是加強精神專科的建設和服務。

5月1日起,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開通了“12356”心理援助熱線,已經接通了50萬通電話。在心理健康講座方面,全國已累計開展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心理健康講座4664場,其中面向學校2676場、面向機關1229場、面向企業759場,受衆超過90萬人。

“熱線日均接入125通,高峰在晚上6點至10點,每一條來電都可能是一次生死選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常務副院長張慶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熱線之外,山東把心理援助寫進制度。山東省衛健委副主任徐民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全省136個縣(市、區)中111個已設精神專科醫院,93.5%的二級以上醫院開出心理/睡眠門診;《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今年起施行,成爲國內首部社會心理服務地方性法規。

“心理服務從‘自願求助’變成‘制度必達’。”徐民表示,山東97%的縣區已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心,高校心理中心覆蓋率100%,中小學心理輔導室覆蓋率98%,累計培訓基層精防人員2.5萬人次。

第三件事 血透:把“奔波半徑”縮到5公里

日前,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在“2025年第十九屆重症腎臟病與血液淨化大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國大陸地區在透患者持續顯著增長,13年間增長了4.3倍,總數達118.3萬例,其中血液透析(血透)患者102.7萬例,腹膜透析(腹透)患者15.6萬例。

如何爲這些血透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也是2025年的大事。

“先後投入400餘萬元,爲縣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配備血液透析機、反滲透水處理系統等設備,同時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優化服務流程;二是優化醫保政策,減輕患者負擔。”河南省新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孫宏悅在會上表示。

據孫宏悅介紹,目前縣域已有22臺血透機、25名專科護士全部到位,縣域血透患者本地就診率從0提升到92%。

目前,在縣域血液透析服務方面,全國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縣中,已經有1614個縣可以提供血液透析服務。

“目前還有8個縣不能提供,但其中已有3個縣完成血液透析設施配置,5個縣完成人員培訓,正在加緊推進。我們同時指導縣域提高血液透析服務能力,2657個縣級醫院已經更新、增配水處理機227臺,血液透析機4421臺,增配從事血液透析服務人員1470人,服務超過1986萬人次。”李大川表示。

第四件事 互認:讓數據“跑”代替患者“跑”

檢查結果互認,一直都是患者的一大心病,每到一個醫院都要重新做一遍檢查,不但多花錢還耽誤時間。如何互認才能解決這一難題?目前,在山東已經有了互認進展。

山東省用3年時間搭起貫通省—市—縣—鄉四級的互認共享體系,1049家醫療機構接入平臺,累計互認948萬項次,直接減少重複檢查費用約3.2億元。互認範圍上,山東把檢查項目從200項擴至429項,277家醫院納入京津冀魯互認圈;制度層面,37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178個縣域醫共體內部全部建立互認制度,雙向轉診人次同比增長10.9%。

“下一步將向500項邁進,跨省就醫一單通正在路上。”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民在會上表示。

兜底是底線,託舉纔是目標。八件實事之後呢?李大川表示:“把應急之舉變成制度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