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探索推動多方合作的產業鏈金融創新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以需求牽引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協同,爲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堅持分類施策、有扶有控,推動產業加快邁向中高端,防止“內卷式”競爭。
其中,在強化數字金融賦能,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面,《意見》提出推動銀行建設數字化產業金融服務平臺。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最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認爲落實該項政策,應該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爲落腳點。具體應積極圍繞創新企業集羣、創新產業鏈來探索金融支持模式。
NBD:最新政策提出,推動銀行建設數字化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強場景聚合、生態對接、信息採集、數據驗證、估值定價、產品創新等,實現結算、融資、現金管理等“一站式”金融服務。請問你如何評價這項政策措施?對於更好落實這一點,你有哪些進一步的舉措建議?
楊濤:落實該項政策,應該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爲落腳點。具體應積極圍繞創新企業集羣、創新產業鏈來探索金融支持模式。
創新企業集羣實現了科技資源的規模經濟效應,創新產業鏈則體現了各類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定位互補關係,其相應的共性金融需求非常突出。應探索完善符合二者需求特點的、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多方合作的產業鏈金融創新。在促進科技創新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三鏈協同”的基礎上,着力實現科技創新鏈、成果轉化鏈、金融資本鏈的協同。
NBD:政策也提出,深化產業鏈金融服務,推動資金鍊與產業鏈對接。運用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探索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的供應鏈“脫核”模式。請問你如何評價“脫核”產業鏈金融當前發展形勢?是否願意分享一些針對性舉措建議?
楊濤:數字化產業鏈金融創新有四種類型,需根據企業自身資源稟賦來選擇和遞進。
一是供應鏈金融的傳統模式,主要依靠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並且由企業集團內部或外部的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資源支持,只是相關產品、服務、渠道、風控進一步融入數字化手段。
二是基於大數據的供應鏈金融拓展,由大型核心企業、各類擁有產業鏈數據的主體、各類金融組織協調推動創新,如基於B2B電商平臺、基於B2C電商平臺、基於支付、基於ERP系統、基於一站式供應鏈管理平臺、基於SaaS模式的行業解決方案,基於大型商貿交易園區與物流園區、基於大型物流企業的各類供應鏈金融模式。
三是深入應用數據要素、數據資產和各類新技術,有效打造綜合產業鏈金融平臺模式。尤其是大型企業可主導打造“平臺的平臺”,努力運用新技術彌補現有短板。
四是產業鏈金融的更高階段,或許是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物流等的“多流合一”,從而可能真正有所“脫核”,由衆多參與主體聯合推動供應鏈金融生態的進一步拓展,實現資金方(各類金融機構)、產業方(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平臺方(基礎設施、金融科技企業、供應鏈管理服務機構)、監督方(政府與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的有效協調,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產業鏈與金融鏈的共贏、共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