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重構投顧行業“信義關係”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時代要求背景下,銀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業務面臨深度轉型,以獨立客觀立場提供專業服務的買方投顧業務被寄予厚望,成爲行業破解同質化競爭、重塑信任關係的關鍵。

3月21日,在2025“智能財富管理論壇”(春季)研討會——暨首屆“金鼎杯”買方投顧資產配置大賽啓動儀式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推動財富管理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爲了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核心的矛盾和痛點,政策與制度上的突破點應該落腳在重構投顧行業“信義關係”上。

楊濤表示,當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國內需求挑戰時,我們希望通過刺激內需、擴大居民消費,在某種程度上緩解經濟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激活居民消費卻又面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乏力的問題。“居民可支配收入,一是來自於工資與勞動報酬收入,二是財產性收入,三是轉移性收入,最後是個人經營性收入。未來有沒有可能適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財產性收入,直接影響到能否緩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針對投顧行業發展的瓶頸所在,楊濤表示,當前無論整個金融行業,還是財富管理行業,其信用與信任關係遭遇了很大的挑戰。監管一直倡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這是涉及信用關係重構的核心,但是如何有效地評估評價“賣方是否盡責、買者如何自負”,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很多模糊之處,這些問題對於構建“信義關係”帶來複雜挑戰,也是政策需要解決的核心痛點。

楊濤表示,在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中,再次提及推動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轉常規。在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創新中,往往都是試點階段反而容易,但要走向常規和常態化的時候,各種挑戰就撲面而來。比如,行業關注的合規問題,尤其是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規則自身也有不確定性,因此如何合規可能也在變化過程中。再比如,真正提升投顧業務的服務質量,還需要專業能力較高的人才隊伍,這就需要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與之相匹配。

楊濤認爲,隨着投顧行業不斷髮展,需要對行業進行更有效地規範。事實上,我國投資者已經經歷過各種慘痛的市場教訓,投顧關係難以長期化還是因爲過去各類財富管理產品的發展參差不齊。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短期收益抓不住、長期投資被忽悠。因此需反覆強調的是:“所有基於中長期的耐心考量都取決於信義關係,信義關係能否建立,不能只依靠形式上改變財富管理機構的收費模式,而是需要有一系列機制的保障,真正使得買方投顧從賣產品到管資產,基於投資者視角來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從而增加投資者耐心與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結構。”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