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如何提升含“新”量?
國家高新區作爲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載體,肩負着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任。含“新”量的提升不僅是高新區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
強化創新平臺建設。一是佈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國家高新區作爲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需大力推動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對接,積極佈局建設國家級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國家級實驗室作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代表着國內頂尖科研水平。高新區與國家級實驗室合作,能夠引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高端科研人才,爲區域內企業提供技術源頭支持。產業技術研究院則專注於將科研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起到連接科研與產業的橋樑作用。高新區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能夠針對區域內重點產業的共性技術難題,組織產學研各方力量聯合攻關。通過佈局這些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新區能夠吸引更多優質創新資源匯聚,提升自身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地位。二是完善創新服務體系。這是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關鍵。高新區應積極鼓勵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各類服務機構。概念驗證機構能夠幫助科研人員對創新想法進行初步驗證,評估其商業可行性,降低創新風險。例如,設立了專門的概念驗證中心,爲一些初創型科研團隊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對其創新概念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市場調研,成功幫助多個項目邁出了從創意到實際產品的第一步。中試驗證機構則在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生產的過程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夠對科研成果進行放大試驗,驗證其在實際生產環境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比如,某生物醫藥高新區的中試驗證平臺,爲區內企業的新藥研發提供了從實驗室小試到中試放大的關鍵環節支持,大大提高了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加速了新藥上市進程。檢驗檢測機構爲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提供保障,確保科技成果轉化後的產品符合市場要求和行業標準。技術轉移機構則負責搭建科研成果供需雙方的溝通橋樑,促進科技成果的順暢流轉。這些服務機構相互協作,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服務鏈條,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爲高新區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優化創新生態。一是人才引育留用。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高新區應實施具有吸引力的引才計劃,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入駐。例如,推出“頂尖人才集聚計劃”,爲全球頂尖科學家、行業領軍人才提供優厚的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同時,高新區要注重優化人才服務環境,提高人才的留存率。這包括提供優質的住房保障,建設人才公寓,爲人才解決居住難題;完善子女教育配套,確保人才子女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加強醫療服務保障,爲人才及其家屬提供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此外,還應營造寬鬆包容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爲人才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和交流平臺,讓人才在高新區能夠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實現個人價值與區域發展的雙贏。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金融是創新的血液,爲創新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至關重要。高新區應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一方面,鼓勵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早期投資機構關注高新區內的初創型創新企業。這些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面臨資金短缺和高風險的困境,但卻具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另一方面,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爲創新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信貸支持,針對硬科技企業的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例如,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成果轉化貸款等特色金融產品,緩解創新企業的資金壓力,此外,積極引導資本市場加大對高新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爲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助力創新企業茁壯成長。
培育新賽道與產業集羣。一是新賽道培育行動。圍繞增強技術策源、完善孵化服務鏈條、培育高成長企業等方面,高新區應大力開展新賽道培育行動,打造新賽道策源地和集聚區。在增強技術策源方面,鼓勵區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對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關注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如量子計算、腦機接口、元宇宙等。完善孵化服務鏈條,從創業項目的早期篩選、培育到成長加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建立創業苗圃,爲有創業想法的個人或團隊提供創業指導、辦公場地和基礎服務;打造孵化器,爲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對接、市場推廣等服務;建設加速器,助力高成長企業快速擴張,解決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場地、資金、人才等問題。通過完善的孵化服務鏈條,提高創業項目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培育高成長企業是新賽道培育的關鍵。高新區應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對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如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項目申報優先等支持。二是推動產業集羣發展。高新區應聚焦細分領域,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在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的某個細分領域,如航空發動機製造,高新區內的龍頭企業掌握着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製造能力。爲了增強產業集羣的競爭力,高新區應圍繞龍頭企業,推動強鏈行動。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技術水平,進一步鞏固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同時,開展補鏈行動,針對產業集羣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吸引相關配套企業入駐。例如,引入專門從事航空發動機葉片精密製造的企業,填補產業鏈空白,提高產業集羣的整體配套能力,此外,實施延鏈行動,拓展產業鏈的上下游。向上遊延伸,發展原材料研發和生產企業,確保關鍵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向下遊延伸,拓展航空發動機維修、售後服務等領域。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形成完整、高效、協同的產業集羣,提升產業集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政策試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新業態監管等方面,高新區應積極推動政策試點,健全高新區政策體系。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探索賦予科研人員更多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激發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在試點過程中,允許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企業,分享轉化收益,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方面,試點實施企業創新激勵政策,對企業的研發投入給予更高比例的稅收優惠,對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的企業提供額外的財政獎勵。針對新業態監管,探索適應新業態發展特點的包容審慎監管政策。隨着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傳統監管方式難以適應。高新區應先行先試,制定既鼓勵創新又防範風險的監管政策。例如,在共享出行領域,高新區制定了相應的准入標準、安全監管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在促進新業態健康發展的同時,保障了消費者權益。通過這些政策試點,不斷完善高新區政策體系,爲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協同創新。加強高新區之間的合作與協同,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創新格局。不同地區的高新區在產業特色、創新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通過開展區域間的協同創新,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新區在信息技術、金融科技等領域具有創新優勢和資金優勢,而中西部地區的高新區在資源稟賦、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東部高新區可以與中西部高新區開展合作,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或對資源依賴較強的產業環節轉移到中西部高新區,同時爲中西部高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中西部高新區則爲東部高新區提供資源保障和市場拓展空間,此外,高新區之間還可以共同開展跨區域的科研項目合作,整合各方科研力量,攻克重大關鍵技術難題。
總而言之,國家高新區提升含“新”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通過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優化創新生態、培育新賽道與產業集羣、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多方面舉措,高新區將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未來國家高新區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家戰略的對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創新效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作者: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