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雨雲間》爆款含量持續飆升,“歡娛模式”如何站穩內容新風口

作者| 糖炒山楂

盤點季,《墨雨雲間》的爆款含量還在持續飆升。

一方面,在各大數據平臺發佈的年度榜單上,它不但穩居排行榜TOP5,在一衆平臺超頭預製爆款中更是尤爲顯眼。另一方面,歲末“長劇短劇化”的創作思維成爲行業熱議命題,《墨雨雲間》作爲“開創者”再度高調走入輿論中心位。

從市場維度的“爆款指標”到創作維度的引領風向,《墨雨雲間》背後的歡娛影視也成爲業內關注的焦點。

金牌製作人、編劇於正坐鎮,《延禧攻略》《墨雨雲間》等爆款不斷炸場,歡娛影視從來不缺市場化的標籤,但真正走進也會發現:這家已經走過12個年頭的內容公司,始終走在最堅定的前路上,也在不斷的試煉和創新中沉澱出了屬於自己的“歡娛模式”——以內容爲本,以“影視+非遺”傳播傳統文化,以人才培養爲基石。

以2024年爲例,其交出的答卷不只是長劇爆款《墨雨雲間》,紀錄片《鳳凰:她的傳奇》亦引領着女性視角劇情式紀錄片的新風潮,年尾的短劇《吉天照》從籌備到殺青始終是行業關注的重點項目。即將登場的《五福臨門》,也是市場押注的新黑馬。

“創新”,歡娛影視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楊樂以此概括公司2024年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詞,也是當下影視環境裡所有從業者、影視公司都瞄準的破局點,不同的是,在歡娛影視身上,我們更加具象的感受到了那種:敢打敢拼的新意,實踐落地的踏實,堅定不移的匠氣,和蓬勃發展的生機。

《墨雨雲間》成“短劇化”先行者,歡娛模式站穩內容風口?

“未來長劇和短劇會長期共存,相互借鑑、優勢互補是趨勢”,對於這一點,楊樂和她背後的歡娛影視都無比堅定。

2024年,短劇極限攪動着娛樂產業的格局,觀衆追劇習慣和心理的變化更是強烈衝擊着長劇市場的發展,思變、求新、自救成爲迫在眉睫的議題,但不諱言,暑期之前,更多的人其實在觀望。歡娛影視和《墨雨雲間》的出現,讓“長劇短劇化”有了真正的“先行者”。

而時至今日,我們早已不能簡單將《墨雨雲間》的出圈總結爲“爽劇”的突圍,它背後更深刻的出圈邏輯,應該是楊樂口中思考的市場新未來:它應該是兼具了高質量的好故事、高度的思想內涵、和對現實的關照的優質內容,也要在敘事手法、拍攝方式等層面有着更多創新追求。

回顧《墨雨雲間》的製作,楊樂始終將“尊重與理解觀衆,與觀衆共情、爲觀衆提供情緒價值”擺在首位。簡單來講,就是在歡娛影視多年來堅守的女性敘事上持續深耕,以更鮮活立體的女性成長故事爲觀衆帶來更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2024年,薛芳菲和她的堅韌向上,一起深深刻在了無數觀衆心裡。

“強情節、快節奏,加大情節密度”,則是歡娛影視爲《墨雨雲間》尋找的敘事新方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借鑑融合了短劇的創作思維。以開篇火爆全網的第一集爲例,女主被害現場無縫銜接死而復生的計劃,短時間內加快敘事節奏,讓觀衆跟隨着主角視角不斷經歷危機與破局,也讓整個故事更加精彩紛呈。

《墨雨雲間》的“行業意義”在於,它探索出了一條長劇短劇化的可行性路徑:影視創作者要將自身的長劇優勢與短劇思維結合起來,在內容質感和觀衆追劇感受間達成共贏。

就像《墨雨雲間》憑藉着強故事、強節奏、強人物快速出圈,但後續支撐起全民熱議的出圈點則遠不止於此,比如極具代表性的鏡頭美學、對珍珠妝等傳統文化的呈現同樣火遍全網,經典古風臺詞“請蒼天鑑忠奸”也成爲互聯網名梗。這些同樣是“歡娛劇”多年來火爆於市場的顯性因素。

那麼問題就來到了這裡:爲什麼是歡娛影視率先打通長短劇間的壁壘?

楊樂的一句話或許最能說明問題:“長劇也好,短劇也罷,在我眼裡它就是一個內容,可能內容的形態不一樣,但歸根結底都要回到內容本身,人物要打動觀衆、要和觀衆產生情感的鏈接,有共情有共鳴”。

當創作者以內容的視角去看待當下所存在的內容形態,可能天然就會對其他內容形態多一絲包容和學習的可能。這也是歡娛影視12年來頻頻走在行業前列的原因:從當年“下場”打造首部網劇《我爲宮狂》,到今年《墨雨雲間》首開長劇短劇化的先河,再到如今官宣頂格配置的短劇《吉天照》。

內容態度是第一位的,“硬實力”同樣不可或缺。隨着《墨雨雲間》出圈,導演馬詩歌同樣得以“上桌”。這背後其實是歡娛影視的人才培養邏輯。

馬詩歌與歡娛影視的結緣,是源於短劇《一紙寄風月》,他對故事的架構能力、對劇本的理解能力、作爲導演的美學能力、對短劇式創作的擅長,讓雙方一拍即合成功簽約。而他也成爲《墨雨雲間》短劇化製作思路的最重要“踐行者”。

在歡娛影視中,有着一套自己的導演培養機制:成熟導演+青年導演的合作模式。我們所熟悉的導演包括執導了《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我是刑警》等多部大熱劇的惠楷棟,打造了《玉樓春》《尚食》《墨雨雲間》的白雲默等,他也和馬詩歌一起成爲待播劇《五福臨門》的導演。

(《墨雨雲間》編劇、導演之一馬詩歌)

對於馬詩歌的“培養計劃”,楊樂也坦言在“進行中”。據她介紹,目前馬詩歌正在籌備一部公司新買的IP劇,他的搭檔是歡娛的另一位簽約導演。“我們發現一個人不可能是全面的,我們一定要把最強的導演團隊、和他們身上最強的能力組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像《墨雨雲間》一樣的化學反應”。

爆劇的“造星效應”始終是焦點議題,一部《墨雨雲間》不僅讓吳謹言、王星越影響力躍升,陳喬恩、李夢、蘇可、楊超越等同樣火爆出圈。而市場同樣關注到,這部劇裡不僅聚集了實力派、新生代演員,甚至還有喜劇人、抖音網紅等的身影。一時間,歡娛影視的演員選擇能力和強大的“搖人能力”也成爲熱議話題。

在楊樂看來,這主要取決於三點:其一,歡娛影視12年來打造了60餘部作品,積累了一定的品牌吸引力;其二,歡娛影視的專業性,讓其在選擇演員時更傾向於“適配度高的演員”而非大咖演員,專業的演員就是要演合適的角色;其三,演員間的協作配合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相信歡娛能給更多年輕人機會,也能夠讓更多成熟演員去嘗試不同的角色,這是演員們對歡娛影視的信任和認可。未來我們也會更加珍惜每一次能給到新人的機會”,楊樂說道。在歡娛影視內部,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員培養機制,主打“以演代練”,給新人試煉和試錯的機會。

“歡娛影視穩定的產能和高品質保障,就是爲演員上的一道就業保險。當然這也會更加考驗我們的內容製作能力,尊重每個角色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讓羣像出彩、讓人物立體,才能夠讓演員與角色、演員與內容雙向奔赴”,楊樂補充道。這則又回到了內容製作端,形成了完整閉環。

至此,以《墨雨雲間》的爆款出圈爲錨,市場也完成了一次對歡娛影視關於內容理念、人才培養、行業責任等的全方位透視。我們也更加確信:12年來持續輸出爆款和黑馬內容,依靠的絕不止是運氣和噱頭,而是引領風向的絕對實力。

古裝劇在“影視+非遺”上狂卷,歡娛在做什麼?

2024年,古裝劇普遍在非遺賽道“卷”了起來,傳統文化的“含金量”提升也成爲古裝劇質感的重要憑證。歡娛影視的“地位”也在此時凸顯:一方面,《墨雨雲間》的珍珠妝,是2024古裝劇在傳統文化的一次重要出圈;另一方面,2018年《延禧攻略》帶動絨花技藝火遍海內外,打開了“影視+非遺”的敘事新篇章。

當市場普遍瞄準這一賽道,曾經的開創者又在做些什麼?“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好故事中,貫穿作品的衣食住行娛中,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創作道路”,楊樂明晰道。

據不完全統計,從《延禧攻略》中的絨花、崑曲、打樹花,到《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京劇、《尚食》中的中國美食文化,《正好遇見你》將近20種文物、非遺習俗、傳統技藝搬上熒屏,還有這兩年的《爲有暗香來》的香文化、《墨雨雲間》中的珍珠妝,歡娛影視已經將30多項非遺技藝融入到創作中。

而這背後,是每部作品需要設計製作2000-5000套戲服、每件服裝和配置都會通過歷史考證和匠人精心製作的過程。據楊樂介紹,目前歡娛影視在非遺傳承上的投入已經過億。

“最開始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就是希望內容好看故事好看,就去全國各地拜訪了很多非遺匠人”,楊樂坦言。而這也是一個越走近越深入越無法自拔的過程,“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文藝作品創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源泉。而和這些匠人打交道時,他們的精神也往往會感動到我們”。

時至今日,歡娛影視已經與多位各個領域的非遺匠人達成了深度合作。比如其已經與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老師,合作了《延禧攻略》《玉樓春》《驪歌行》等多部劇。雙方也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採訪中讓楊樂提及時一度非常動容的,便是趙老師在會議室外等待許久只爲了送自己一對絨花耳環的事,“當時就淚奔了”。

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匠人匠心,也在推動着歡娛影視走得更遠。

2021年,歡娛影視傾力打造的文化博物館在浙江省落地,其間陳列了多部歡娛劇以非遺技藝製作的影視服飾60餘套,飾品90餘件,館藏影視劇服裝6萬餘套,呈現了緙絲、絨花、京繡、點翠、花絲鑲嵌、敲銅、螺鈿等數十項非遺工藝及傳統文化元素。2024年,入選浙江省鄉村博物館三星級博物館名單。

“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將十多年的創作經驗和文化沉澱下來,也向更多的人展示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非遺工藝,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楊樂解釋道。文化博物館或將在今年正式對外開放,目前仍在資料梳理中。

此外,據楊樂介紹,目前歡娛影視旗下還有一個200人左右的製作工廠,專注於絨花、刺繡等各種傳統技藝,而歡娛劇中的各種服裝也正是出自其中。這幾年正熱的兒童研學,歡娛影視同樣在積極佈局,比如特殊時期就曾邀請醫護人員等奔赴前線的工作人員的孩子去參觀非遺博物館,讓孩子們去了解、學習傳統文化。

歡娛影視還在努力打通“影視+非遺+書籍”的通道,希望以文字的形式將經典影視劇中的傳統文化傳遞給更多人。

截至目前,《延禧攻略》已經推出了“美學解構”和“養成記”兩本文化書;《玉樓春》和《尚食》則推出了《天上取樣人間織—<玉樓春>裡的服飾之美》《食·裳 舌尖上與衣袂間的<尚食>》,分別講述了明代民間服飾的發展,和明朝的美食、服飾和色彩。其中《延禧攻略》的“美學解構”和《玉樓春》還在打造英文版本書籍。最新消息,《驪歌行》和《正好遇見你》的衍生書籍《唐風盡繁華:〈驪歌行〉裡的華服與居住之美》和《人間巧藝奪天工<正好遇見你>裡的非遺風華》也將在近期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五福臨門》的衍生書《一夢入汴京-<五福臨門>裡的北宋市井生活》已經在製作中,觀衆或可以同步深度解鎖影視劇裡的傳統文化。此外,“2025年,我們會整理12年來的影視項目,去做影視中的傳統色方向、妝容方向、還有我們積累的美術置景和服裝設計的原畫、手稿的書”,楊樂透露。

“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傳播者,希望通過更多的方式去傳播中國更多的非遺文化”,楊樂多次表示。不過這並不意味着“貪多冒進”,相反地,歡娛影視在“影視+非遺”的道路上一直走得很“謹慎”。

比如未來,楊樂直言公司也將在兒童漢服、衍生品等方面有所佈局,但她亦表示從“tob到toc的轉變需要時間,所以還在摸索中,希望有更多人的來合作共同開發”。而透過以往的新聞來看,他們早在《鬢邊不是海棠紅》時,就曾拿下了角色手辦在亞馬遜平臺2分鐘內售罄的不斐戰績。

至於目前,楊樂和歡娛影視更希望把時間和注意力放在更多專家、匠人智庫的搭建上,也希望能夠在影視作品中呈現更多的非遺文化種類,實現內容品質的疊加提升,讓觀衆能夠從更多的維度去了解並愛上傳統文化。

真正把“影視+非遺”做成一項事業、刻印在公司文化的骨血中,而非宣傳噱頭裡,光憑這一點,歡娛影視就已經超越了後來者許多。

12載更新,歡娛影視的“長期主義、有情有義”

“一部劇能夠爲觀衆帶來什麼,能夠爲他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歡娛影視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能夠爲行業和合作夥伴帶來什麼?”

從《墨雨雲間》火爆長劇市場,到女性紀錄片、短劇賽道的重磅開拓,以及在“影視+非遺”上持續長久的佈局,歡娛影視的第12年足夠精彩,但楊樂及其背後的歡娛影視卻在持續思考着這些問題。

很顯然,在爆款指標之外,他們同樣希望去做一些“蠻有意義”的事兒,就像多年如一日傳播非遺技藝那樣。“長期主義,有情有義”,楊樂多次在歡娛影視12週年的對話中提及的八個字,也成爲指導其未來走得更遠的關鍵。

如基於當下時代情緒和大衆情緒的特殊性,楊樂在內容創新中不止一次提及:“是否可以引進社會學專家和心理學專家,可以爲觀衆提供一些心理上的疏通”。

她也在採訪中真情呼籲從業者能夠給青年演員、青年編劇、青年導演更多的機會,爲行業挖掘和培養更多的新人。“如果再不給的話,內容成本會更高”。不斷有新鮮血液涌入,方爲良性循環的長久計。

當然作爲一家“踐行自己文化使命、不斷拓展業務邊界”的公司,歡娛影視未來也將在音樂、舞臺劇、文旅等業務板塊持續發力,用新的創作與表達講好中國故事。

12載萬象更新,我們也期待着歡娛影視能夠不斷帶給我們以內容的驚喜、文化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