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充電站在高速服務區的服務如何升級?「量子新能」

高速服務區作爲電動汽車長途出行的關鍵補能節點,其充電站服務升級需聚焦 “效率、體驗、安全” 三大核心,結合場景特點實現多維突破,具體可從以下方面推進:

一、配套服務的場景化延伸

將充電過程與車主的休息需求深度綁定,打造 “充電 +” 服務生態。在充電站周邊劃定 “充電休息區”,設置帶 USB 充電口的按摩座椅、無人售貨機(提供簡餐、飲品、應急物品),並配備 24 小時開放的衛生間和母嬰室。部分服務區可聯合連鎖餐飲品牌推出 “充電取餐” 服務,車主通過 APP 預約充電時同步點單,抵達後憑取餐碼在窗口快速取餐,實現 “充電、用餐、休息” 三線並行。對於需長時間等待的車主,可提供免費接駁車往返於服務區主樓與充電站之間,避免車主在戶外暴曬或淋雨。

二、智慧化管理的全流程覆蓋

藉助數字技術實現服務的精準化與主動化。通過車牌識別技術自動關聯車輛電池信息,充電樁啓動後自動匹配最佳充電曲線,減少人工操作步驟;充電過程中,系統實時監測電池狀態,若出現電壓異常、溫度過高等情況,立即推送預警信息至車主手機和服務區運維後臺,並自動啓動降溫或斷電保護。此外,在服務區入口設置電子屏,提前顯示充電站實時容量、預計充電時長及周邊 3 個服務區的充電樁使用情況,讓車主提前規劃補能策略;開發 “續航預測” 功能,結合車輛當前電量、剩餘里程及路況,爲車主推薦最優下一站充電點。

三、應急保障能力的強化

針對極端天氣或突發狀況,建立多層級應急機制。在充電站配備應急充電電源車,應對充電樁突發故障時的補能需求;儲備電池冷卻液、應急充電線等備品備件,確保簡單故障 45 分鐘內修復。同時,與周邊城市的新能源汽車 4S 店、道路救援機構建立聯動,若車輛在充電過程中出現故障,可快速調度救援力量到場處理。冬季寒冷地區的服務區,可在充電樁車位加裝地暖或保溫棚,避免低溫導致的充電效率下降;夏季則通過遮陽棚和噴霧降溫系統改善充電環境。

四、綠色能源的協同應用

推動服務區充電站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打造 “零碳補能站”。在服務區停車場頂部鋪設光伏板,所發電量優先供給充電樁,多餘電量存儲至儲能電池(可採用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實現 “自發自用、餘電上網”。例如,京藏高速某服務區的 “光伏 + 儲能 + 充電” 系統,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 300 噸,同時降低充電站的用電成本。此外,通過智能電網調度,引導車輛在用電低谷時段充電,既緩解電網壓力,又能爲車主提供電價優惠,形成環保與經濟的雙贏。

這些升級措施不僅能解決電動汽車長途出行的 “補能痛點”,更能將高速服務區從單純的 “加油休息站” 轉變爲 “新能源出行服務樞紐”,助力新能源汽車的跨區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