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攻堅的方向”
本報記者 武少民
“天氣預報精度的提升要靠我們自己實現,空間探測領域也該有中國人自己的商業氣象星座。”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峰輝的話語透着自信。
從一名年輕的航天工程師,到帶領團隊構建商業GNSS掩星(一種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信號在穿過地球大氣層時,發生的折射、衍射、散射和吸收等現象來研究大氣特性的技術)氣象探測星座,多年來,李峰輝堅持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在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平臺共建等方面持續投入,用實幹和創新詮釋優秀民營經濟人士的責任與擔當。
“我是看着神舟升空、北斗組網長大的。”李峰輝早年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參與了40餘顆衛星研製,牽頭承擔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掩星載荷系統建設任務。工作經歷爲李峰輝創業埋下了種子。
“目前我國氣象探測系統內國產化數據佔比不足20%。爲了實現氣象數據的國產化,給行業用戶提供自主的數據服務,我們需要積極構建並持續完善屬於自己的商業太空大氣探測體系。”李峰輝說。
2019年,他創辦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探索以商業化路徑推動我國商業氣象衛星獨立組網。目前,雲遙宇航建設的商業氣象衛星全球組網系統“雲遙氣象星座”已成功發射46顆氣象小衛星,探測精度達世界先進水平。
“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攻堅的方向。”面對難題,李峰輝堅持從科技創新中尋找破解之道。雲遙宇航不斷推動小衛星輕量化設計和批量化生產,探索出一條“成本可控、性能優異、應用高效”的商業星座模式。公司已完成五輪市場化融資,總額達4億元。
目前,團隊提出的構建90顆全球組網星座計劃正在穩步推進。該星座建成後,將具備全球大氣層實時探測能力,能夠以分鐘級時間尺度提供預警信息,爲防災減災、農業氣象、航海航空等領域提供支持。
“我們要讓中國的商業氣象數據,不再被動依賴國外平臺,而是自主、及時、精準、可信。”李峰輝說,“我們打造的不只是一串衛星,更是一張數據網,爲我國氣象探測領域提供更多的國產化數據源。”
在李峰輝看來,新時代賦予民營企業家更寬廣的舞臺、更廣闊的天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民營企業應成爲科技創新大潮中攻堅克難的生力軍。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