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討會稱有望實現「恐龍復活」 陸專家:100到200年後可能性很大

▲ 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恐龍世界。(圖/傑德影音提供)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恐龍或許不再只是停留於化石時代的傳說,上海28日舉行的「中國恐龍:從科研探索到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大陸中科院院士徐星表示,隨着生物科技與合成生物學進步,未來100到200年間,人類有望「製造出活着的恐龍」,其外形與行爲或與遠古恐龍極爲相似。

▲大陸中科院院士徐星。(圖/翻攝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報導,「10月28日,『中國恐龍:從科研探索到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談及恐龍研究的現況和未來。」

徐星在談及恐龍復原與復活的可能時指出,目前以DNA復原恐龍的路徑幾乎不可行,因恐龍化石無法保存古DNA;但隨着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技術快速發展,未來有望以現代生物手段「重製」恐龍形態,「或許與遠古恐龍不完全相同,但外形與行爲特徵可能十分接近。」

徐星指出,中國恐龍研究已有百餘年曆史,從楊鍾健、董枝明等前輩到新生代學者的努力,使中國成爲全球恐龍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從物種發現角度來看,中國已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在鳥類起源研究上貢獻突出。」

▲上海自然科學博物館內的恐龍化石。(圖/翻攝上觀新聞)

徐星進一步說明指,當前恐龍研究正進入跨學科融合階段,結合大數據、化學分析與人工智慧(AI)等技術來解析恐龍演化與中生代生態系統。AI應用仍處起步階段,但未來潛力巨大,「希望新一代學者能引領新方法、新技術,乃至提出新理論。」

據瞭解,古生物學之所以能長久保持活力,除了不斷的化石發現外,亦得益於新科技與跨領域融合。周忠和認爲,研究過去正是理解未來的重要基礎,「生命演化的規律貫穿古今,從歷史中尋找智慧,正是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

對於「恐龍復活」的時間表,徐星強調,「若一百或兩百年後,人類真的在地球上看到類似霸王龍的生物,我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