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學堂/執政聯盟頻內鬥 選製成亂源
制度造就混亂 尼泊爾選舉制度在尼泊爾常造成混亂,因沒有任一黨掌絕對多數。圖爲二○一七年舉行國會和地方選舉,投票所旁有警察經過。(路透)
尼泊爾九月稍早爆發反貪腐抗議後,總理請辭,政局再度發生變化。尼國政壇動盪不新鮮,自二○○八年結束君主制以來已換了十幾次政府。印度媒體報導,該國從數百來的君主專制,過渡成聯邦民主共和國的過程並不完整,成爲不穩定性的根源。
國會比例代表制 確保多元卻加深分裂
印媒「今日印度」九月上旬報導,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間,長達十年的尼共毛主義派叛亂奪走逾一點七萬人生命,最終簽署和平協議,二四○年曆史的君主制也在二○○八年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分裂的多黨環境,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又使其進一步分化。
尼泊爾採用並立制選制,結合傳統的相對多數制和比例代表制。尼泊爾衆議院的二七五名議員中,一一○名議員是比例代表制選出,選民投票給政黨而非個別候選人,然後再根據各黨在全國選票的得票率,按其佔比分配席次。
該選制的目標是確保多元社羣的代表性,包括婦女、種姓制度中最低階級的達利特人(Dalit)、原住民、少數族羣和被邊緣化的人口。此外,法律要求各黨至少將三分之一的當選議員分配給婦女,必要時透過比例代表制的席次補足該名額。
貪腐何時終結 一名尼泊爾抗議者八日在加德滿都的國會大樓前,舉起「終結貪腐」標語。(歐新社)
執政聯盟脆弱 沒一屆政府做完任期
但該制度在尼泊爾常造成混亂,因沒有任一黨掌絕對多數,導致執政聯盟脆弱,難以長期執政。至今尼國沒有一屆政府完整做完五年任期,執政聯盟時常瓦解,導致政策斷層和發展停滯。
尼泊爾前幾大黨包括尼泊爾國大黨(NC)、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CPN–UML)、尼泊爾共產黨毛派(CPN–MC),這幾黨常因共享權力而結盟,卻不是基於共同意識形態或政策目標。這種結盟關係因內部競爭和野心而迅速瓦解,導致幾次政治「旋轉門」和「大風吹」局面。
例如去年就曾發生執政聯盟破裂,其後奧利第四度出任總理。此外,「民族獨立黨」(RSP)這類新興政黨的崛起,進一步讓選票分化,加劇執政聯盟動盪,並削弱公衆對政黨的信心。
最近調查顯示,逾一半尼泊爾民衆不滿目前選舉制度。儘管尼泊爾選制具有包容性,但歷屆政府都未能徹底解決長期存在的種族、種姓和區域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