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民粹的勝利:莫迪的野望將引爆印巴核戰?

▲施政充滿爭議的印度總理莫迪 。(圖/翻攝莫迪推特)

文/朱錦華

執政已進入第三任期的印度總理兼「人民黨」(BJP)領袖莫迪(Narendra Modi),目前正值他政治生涯的顛峰。對內,由於操弄民粹主義,讓他在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對外,由於俄烏戰爭,讓他從俄方獲得既便宜又豐沛的石油供應。同時又因爲聯美抗中,讓原本在「世界工廠」(中國)的生產線大量轉移至印度,該國變身爲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人民黨」因此誇言要把印度打造成全球的製造業中心。何況,印度目前已躍升爲世界第5大經濟體,未來更好的發展可期。印度政府甚至曾對全向世界宣稱:「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人口逾14億)。」但這真的是事實嗎?

▲ 印度總理莫迪在國內獲得極高的民意支持。(圖/路透)

許多人認爲,民主選舉制度是公平的;贏得多數選票者勝出,少數服從多數。選舉制度本身公平與否暫且不論,投票的過程是否公正?而所謂「服從」,究竟是要「服從」到什麼程度?莫迪多次贏得選舉的利器,是擁抱「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這是一種奉印度教至上的民粹主義。白話一點說,是「印度教沙文主義」。

印度國內印度教徒佔多數,穆斯林是少數。執政者長期偏袒前者、壓迫後者,選舉自然是一直順順順。但這是公正、公平、合乎正義的嗎?

▲印度邊防部隊在印巴邊境守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回顧歷史,2001年,莫迪被任命爲古加拉特邦首席部長。他任內第二年時,境內爆發十分嚴重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暴力衝突,導致逾1000人喪生。當地政府被指控放任衝突升高,以致2005年莫迪申請赴美時遭拒絕。

2019年,「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後,莫迪政府撤銷了印控喀什米爾(多數住民爲穆斯林)獨立於憲法之外的特殊地位;以及進一步制定了《公民法修正案》(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在國內引起了大規模抗議。因爲該修正案允許2014年12月31日前因爲受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逃到印度的各派宗教難民,可以獲得印度公民身分;唯獨排除穆斯林!

另一方面,莫迪政府打壓新聞自由的做法亦引起爭議。2021年,「無國界記者組織」將莫迪列入「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2023年1月,英國BBC二臺推出兩集紀錄片《印度:莫迪問題》,審視莫迪從政以來的各種爭議性政策,結果該影集遭莫迪政府下令封殺。

▲ 傳言被巴國軍方擊落的飆風戰機。(圖/法國海軍)

上月底在印度控制喀什米爾地區巴哈甘鎮發生的恐攻事件,最終引爆印、巴兩國的激烈交戰。印度指控巴國是幕後黑手。在尚未經過詳細調查且未獲得充分證據下,印度率先動武,似乎太過沖動。但上述恐攻是該地區近20年來最嚴重的對平民攻擊事件,在印度國內燃起人民強烈憤怒。莫迪顯然是爲了平息民憤及捍衛民粹主義,選擇了向對方動武。

然而首戰似乎出師不利。巴基斯坦軍方宣稱目前已擊落5架印度軍機,當中包括3架法國「飆風」戰機及兩架蘇聯制戰機。若此事爲真,會不會激怒莫迪進一步使用核武報復(至少是戰術核武),將是未來國際嚴重關切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