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美國爲何超車德國日本,搶先發明原子彈?

▲核武器已被視爲在戰爭裡乾坤一擊的決定性武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朱錦華

80年前的1945年8月6日,美國空軍「艾諾拉·蓋伊號」(Enola Gay)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一枚代號叫「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彈,從此開啓了核戰爭的首頁。3天后的8月9日,另一架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博克斯卡號」(Bockscar)又在長崎投下一枚代號叫「胖子」(Fat Man)的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從此,核武器被視爲在戰爭裡乾坤一擊的決定性武力。

事實上,早在1938年底,德國科學家發現核分裂現象後,科學界已普遍認同發明原子彈的可能性。漢堡大學的教授隨即向德國軍方建議研發核武。1939年9月26日,德國軍備規劃局制定了「鈾規劃」,研發核武。領導該特別小組的,是鼎鼎大名、因爲對量子力學作出重大貢獻在193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在長崎投下的、代號「胖子」的原子彈。((圖/公共版權照片)

歷史上有一個說法叫「海森堡之謎」:指的是在這位天才物理學家的主導下,納粹德國爲何並未率先發明原子彈?戰後,海森堡曾對此作出辯解:是他在研究上設置了重重障礙,才未讓納粹及時研發出原子彈。證明之一是:1942年他請求撥款時,僅要求區區幾百萬「帝國馬克」。這對於研發原子彈這種龐大計劃來說,無異於開玩笑!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爲海森堡確實爲納粹效力,只是他數學和理論計算能力較差,影響了研究信心和進度。他們說海森堡算錯了,以爲U-235核武器所需的臨界質量約數噸,而實際值卻只是15-60公斤。加上德國相繼征服法國、挪威和波蘭之後,正開始入侵蘇聯,對於人力和智力資源消耗過大的核計劃,難以負荷,因此從1941年12月起,德國軍方決定放棄研發原子彈,轉而專注於發展其他新技術:主要是火箭和噴射式飛機,這些技術會產生更直接的影響。

▲海森堡攝於1933年。(圖/公共版權照片)

與此同時,日本也正在發展核計劃。1941年5月,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批准了空軍科技署的「製造鈾彈報告」,近百名科學家在仁科芳雄的帶領下開始執行「仁方案」。然而該計劃卻因爲國內缺乏可供研究的「鈾」而遭到重大障礙,進度緩慢。加上日本估計,即使進行單一的鈾分離工程,也必須消耗全國10%的電力、半年的銅產量和10年的時間纔可以完成必要設施,代價過於龐大。因此日本的核計劃在1943年初就宣告終止,儘管研究人員仍持續在工作。

1939年時,美國科學家利奧·席拉德(Leo Szilard)憂心德國會率先製造出核武器, 他建議美國政府要「彎道超車」,但被政府官員們一笑置之。最終他找上愛因斯坦。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跟其他幾名科學家聯名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政府務必在納粹成功之前,搶先研發出核武器。

▲愛因斯坦建議羅斯福搶在納粹之前發明原子彈  。(圖/CFP)

羅斯福當初也不甚熱衷。但轉交此信的總統科學顧問薩克斯(Alexander Sachs)說服了總統。他舉了一個著名例子:當年拿破崙沒有采用富爾頓發展蒸汽船的建議,讓他無法建立強大海軍,最終被英國海軍擊敗。

諷刺的是,1945年5月,德國因爲戰敗,一艘U-234潛艇在大西洋上浮向盟軍投降。它運往日本的540公斤氧化鈾235,被美軍截獲後用於「曼哈頓計劃」。而且它們很可能後來就變成了以鈾235爲原料的「小男孩」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