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美烏礦產協議更像“救急用的創可貼”?
新華社洛杉磯/基輔5月3日電 題:美烏礦產協議更像“救急用的創可貼”? 新華社記者黃恆 李東旭 美國與烏克蘭日前簽署協議建立美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協議內容包括對烏克蘭礦產資源的控制與開採規定等。 媒體隨後披露了美烏爲達成交易反覆拉鋸的談判過程。分析人士指出,這份協議是雙方激烈博弈的產物,看似涉及面廣、規模龐大,實則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更像“救急用的創可貼”,對停止戰場流血、推進俄烏停火談判並無實質影響。
激烈博弈的產物 烏政府5月1日公佈的文本顯示,此次簽署的協議是一份“政治框架協議”。烏克蘭《歐洲真理報》說,協議明確了雙方合作僅限於57類關鍵礦產的新礦藏開發,未涉及烏鐵路、港口、核電站等基礎設施及其收入。根據協議,烏克蘭擁有對烏境內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且協議的簽署不能與烏克蘭加入歐盟的意願相違背。 烏克蘭分析人士指出,此前烏方希望通過這份協議獲得美方明確的“安全保障”,而美方則希望烏方償還所謂數千億美元“軍事援助債務”,雙方這兩大核心訴求最終均未在協議中體現。 英國《金融時報》在報道中稱,協議是美烏雙方激烈鬥爭的產物。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多次施壓烏方簽署礦產協議,遭到烏方反抗。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美國總統特朗普2月28日甚至在白宮爆發“世紀爭吵”。據媒體披露,直到協議簽署前一晚,雙方團隊在華盛頓仍爭執不下,最終烏方在美方威脅下讓步,才達成了協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分析說,協議得以簽署說明美烏均有需求——特朗普政府需要讓外界感到美國從烏克蘭獲得了一些回報,烏克蘭則需要證明它與白宮的關係仍然有效並正不斷改善。正因如此,協議在內容上對原先雙方爭執不下的核心問題做了迴避或模糊處理。這份看似範圍廣泛、規模龐大的協議,其實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更像是“救急用的創可貼”。
礦產收益存疑
分析人士指出,這份協議除了未涉及雙方各自的核心訴求,能否令美國從烏克蘭礦產中獲益也存疑。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文章說,根據烏克蘭地質調查局統計,該國擁有大量未被開採的關鍵礦產,但許多稀土礦牀位於爭議地區或距離戰區過近,開發難度和風險極高。美國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員亞歷山大·科良德指出,在俄烏衝突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美國的資本和技術在未來數年都未必敢冒風險向烏投資。 加拿大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約納斯·戈德曼分析認爲,一座礦藏從勘探到開採平均需要16年,而烏克蘭目前尚無任何處於“開發階段的稀土或鋰項目”,因此對美國而言,短期內烏克蘭實際可獲取的關鍵礦產資源在戰略上無關緊要。該協議的“政治意義”高於“經濟意義”。 此外,根據協議,美國雖獲得烏礦產資源的優先開採權,但並沒有得到任何獨家開採權,且該協議僅限於未來雙方投資的新項目,現有采礦業務不在協議效力範圍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僅這兩條就令美國能否從協議中獲益打上問號。
對和談影響甚微 負責與烏方談判和簽署協議的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5月1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美烏簽署礦產協議加強了美方與俄羅斯就俄烏和平協議進行談判的底氣。不過,分析人士認爲,協議對和談進程的影響十分有限。 烏克蘭政治專家奧列格·列斯諾伊認爲,該協議更像是烏方給特朗普政府執政百日獻上的“大禮”。此外,通過簽署協議,烏美“脫鉤”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烏方也可以繼續購買美國武器。鑑於現有軍援不足以支撐烏軍下半年的作戰,與美國簽署該協議對烏克蘭延續作戰能力至關重要。據報道,目前雙方已敲定首筆5000萬美元軍事採購協議。 烏國際關係專家德米特里·列武西說,協議並未涉及安全保障問題,這表明美國無意改變一貫立場。對美方而言,俄羅斯仍然是應當爭取和發展關係的“夥伴”。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名譽會長理查德·哈斯認爲,該協議有助於改善美烏緊張關係,但不會改變俄烏和平談判的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