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廠來臺設研發中心 2024年投資金額244億元創歷史新高
經濟部。 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科會委員會議19日通過由經濟部提報的「吸引國際大廠來臺設立研發中心」報告,據統計在臺國際大廠研發投資金額從2018年的27億元,2024年成長到244億元,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邱求慧表示,從數據顯見外商對臺投資「不手軟」,這麼多國際大廠來臺,也形成無形的「矽盾」效應。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今也說,透過吸引跨國企業來臺設立研發中心,讓各國利益與臺灣連結,形成臺灣最好的「矽盾」保護,增進國家整體安全。
吳誠文:臺積電赴美是實力再擴充
此外,有關臺積電(2330)赴美投資一事,吳誠文今再度重申,國內有部分聲音質疑臺積電此舉是讓削弱臺灣競爭力,但事實上是實力的再擴充,至於經濟部近年來積極邀請國際大廠來臺投資,以輝達(NVIDIA)爲例,代表的不僅是臺積電的客戶來臺,臺積電客戶的客戶也來臺了,且隨着國際大廠陸續來臺投資,也會將其供應鏈移轉到臺灣,這些國際大廠在臺灣供應鏈的比重近年也不斷增加,據統計,這些國際大廠在地採購已超過50%,紮根臺灣是非常重要,臺灣產業不僅協助全球製造,也協助全世界供應鏈提升。
邱求慧指出,2015年起政府推動「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劃」,並於2020年推動「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劃」也就是「大A+計劃」,引進國際大廠在臺設立研發中心。
截至2024年,已促成美光、輝達、超微、英飛凌、恩智浦、艾司摩爾、應用材料、科林研發、新思、益華等AI及半導體領域關鍵大廠來臺,引進AI軟硬體、高頻寬記憶體、車用晶片、半導體設備、EDA軟體工具等關鍵技術來臺,與臺廠共同合作研發,目前國際大廠在臺設立研發中心約40家。
據經濟部最新統計,2024年促成國際大廠在臺研發投資金額達新臺幣24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大A+計劃」爲經濟注入成長動力 形成矽盾效益
邱求慧還提到,計劃推動迄今,已與超過1,000家國內廠商共同研發創新,提高國內廠商技術水準,並協助國內傳產、新創及中小企業導入AI,加速百工百業AI化;另與國內大學合作,每年培育4,000人以上科技人才;累計帶動製造投資逾5,200億元,創造高薪工作機會6,660人,爲臺灣經濟成長注入重要動力。
邱求慧強調,這麼多國際大廠來臺,也形成無形的矽盾效益,這麼多外商他們願意來臺灣投資,表示臺灣的重要性是無可置疑的,他可以對臺灣帶來無形的價值,在供應鏈上面重要的角色,這是一種無形的矽盾效益,「我覺得我們不要妄自菲薄」。
此外,針對經濟部曾要求國際大廠若有領經濟部預算,有50%人才需要是國際人才,避免我國人才被挖角,邱求慧也透露,目前已從個案擴散成是通案,但國際人才也包含在學界培養的外籍人才,在科專計劃中更有「不得挖角條款」,不過不是馬上就要達成50%,將要求廠商逐年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