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會近兩年未提交註冊 艾芬達IPO卡在哪

過會近兩年時間,江西艾芬達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芬達”)創業板IPO卻始終未提交註冊。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IPO“卡殼”的艾芬達此次擬募資擴產,然而,報告期內,公司相關產品產能利用率一度大幅下滑。同時,公司主營業務九成收入來自境外,境外收入的未來發展趨勢及主要不利因素等遭深交所問詢。另外,報告期內,艾芬達研發費用率持續低於同行,且公司研發人員平均薪酬長期低於銷售人員。

產能利用率一度大降

深交所官網顯示,艾芬達創業板IPO於2022年6月20日獲受理,當年7月17日進入問詢階段,後於2023年4月27日上會獲通過。

不過,過會後的艾芬達IPO遲遲未迎來實質性進展,公司最新動態停留在2024年8月2日。彼時,因艾芬達需更換申報會計師,其發行上市審覈於2024年5月中止,當年8月,因已完成申報會計師更換,深交所恢復其發行上市審覈。

據瞭解,艾芬達是一家專業從事暖通家居產品和暖通零配件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此次衝擊上市,公司擬募集資金約6.65億元,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計劃投資於年產130萬套毛巾架自動化生產線技改升級項目、年產100萬套毛巾架自動化生產線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擬用募集資金投入金額分別約爲2.61億元、3.53億元、5000萬元。

不難看出,艾芬達擬將大部分募集資金用於毛巾架相關產品的擴產,然而財務數據顯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衛浴毛巾架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爲91.5%、98.9%、79%、82.57%,在2022年大幅下滑後小幅回升,但仍未恢復此前水平。公司實施募投項目必要性受到深交所關注。

對於產能利用率有所下滑,艾芬達表示,2022年上半年因外部環境以及居家辦公需求刺激減弱等因素的影響,市場需求出現了短暫下滑,但2022年下半年以來市場逐步恢復,產能利用率持續提升並保持較高水平。截至2023年8月31日,公司在手訂單金額仍有約1.46億元,在手訂單保持在較高水平,下游市場需求旺盛。

主營業務九成收入來自境外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艾芬達主營業務收入九成來自境外。

財務數據顯示,2020—2022年,艾芬達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爲5.57億元、8億元、7.62億元,對應實現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1292.72萬元、7007.6萬元、9313.1萬元。

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艾芬達境外銷售收入金額分別約爲4.96億元、7.02億元、6.9億元、3.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爲89.37%、89.93%、92.37%、91.36%,境內銷售收入金額分別約爲5898.32萬元、7859.41萬元、5699.21萬元、3211.39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爲10.63%、10.07%、7.63%、8.64%。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國際貿易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IPO公司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業務模式可能會對其長期財務穩定性和IPO進程產生一定影響。例如,經濟波動時,海外市場需求易受衝擊,導致營收不穩定等。

針對相關情況,深交所要求艾芬達說明境內業務增長緩慢的原因,以及境外收入的未來發展趨勢及主要不利因素等。

艾芬達在問詢回覆中表示,公司開拓境內市場的困難及境內市場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包括國內市場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缺乏相應的制度文件和行業內監管等。雖然境內市場在不斷開拓中,但由於品類市場成熟需要一定時間積澱,所以短時間內海外市場仍爲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客戶的訂單收入總體穩步上升,預計海外營業收入將維持上漲的趨勢。

研發人均薪酬低於銷售

IPO收緊背景下,監管曾多次公開表態鼓勵科技創新型企業上市。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闖關創業板的艾芬達,研發費用率低於同行均值,且公司研發人員平均薪酬連續多年低於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

研發費用率方面,財務數據顯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艾芬達研發費用率分別爲3.36%、3.17%、3.31%、3.75%,同期,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爲4%、3.62%、3.45%、3.81%。

艾芬達表示,公司研發費用率整體略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系公司的行業領域相對較爲細分,客戶羣體較爲集中,公司以ODM銷售爲主,因此公司研發規模相對較小,與外銷以ODM或OEM爲主的萬得凱基本相當。

薪酬方面,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艾芬達研發人員人均薪酬分別約爲8.32萬元、9.85萬元、10.24萬元、6.17萬元,同期,銷售人員人均薪酬分別約爲13.41萬元、14.35萬元、12.78萬元、6.23萬元,管理人員人均薪酬分別約爲10.69萬元、12.6萬元、11.86萬元、6.08萬元。

針對相關情況,北京商報記者向艾芬達方面發去採訪函進行採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