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10點上課?家長團體:時間難調整 根本問題是課綱壓力
近期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主張將國高中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點、下午4點下課,以改善學生長期睡眠不足、提升學習效率。該案自9月9日發起,不到一週便突破5000人附議門檻,引發社會熱議。圖爲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近期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主張將國高中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點、下午4點下課,以改善學生長期睡眠不足、提升學習效率。該案自9月9日發起,不到一週便突破5000人附議門檻,引發社會熱議。
臺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理事謝國清指出,這顯示學生身心壓力已達臨界點,但若要全面調整至「10點到4點」,實際操作困難重重。謝國清強調,問題的根源在於課綱過於繁重,科目過多,導致學校難以排課,學生學習壓力沉重,「教育部應該要從課綱着手,檢討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龐大的課程量。」
他也從家長角度提醒,過度的課業不僅壓垮學生,也讓家長承受龐大焦慮與經濟壓力。「許多家長爲了孩子課業奔命,甚至轉向學費高昂的私校。」謝國清認爲,若能適度減少課業負擔,將有助於學生與家長的雙重壓力舒緩。
家長代表王瀚陽則表示,延後上學並非新議題,但若僅調整時間、課綱與總時數不變,恐怕會變成「壓縮課程、加重作業」,學習品質難以提升。他舉例,新加坡曾將上課時間延後45分鐘,學生雖短期多睡23分鐘,但九個月後效益消失,顯示單靠時間調整,效果有限。
王瀚陽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要先釐清學生晚睡的主因,並檢視早自習取消等政策的成效;第二,若要延後上學,建議分區試辦,並公開心理健康等客觀數據;其三,縮短在校時間,必須同步檢討課綱、考招制度及弱勢家庭的照顧問題。
家長團體普遍認爲,「延後上學」並非不能討論,但牽涉到課綱、交通、接送與師資配置等龐大配套,若教育部僅將焦點放在時間調整,而忽略課程總量與壓力問題,恐怕難以真正改善學生的睡眠與身心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