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基金投資6年賠2億 文策院院長王敏惠:扶植產業但會愈來愈商業化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 (右)與文策院院長王敏惠連袂舉辦媒體茶敘,暢談未來三年任內對文策院的規劃。記者陳宛茜/攝影
審計部日前公佈的預算審覈報告指出,文策院執行的國發基金投資成效不佳,近7成被投資事業績效不佳,整體投資損失逾2億。對此,新上任的文策院院長王敏惠表示,創意產業比起一般產業,更需要練習與累積,要更長的時間扶植才能看到效益。而文策院的重要目標是扶植產業,投資不能只看報酬,還要看對產業帶動的效益,「但會愈來愈商業化」,協助產業面對愈來愈國際化的市場。
「文策院的每一次投資決策,都必須兼顧產業扶植和投資評估。」王敏惠表示,未來三年,文策院投資「會愈來愈商業化」、持續優化投資流程,,透過財務報表檢查、選擇與追蹤被投資事業,希望透過制度讓微型內容產業學習面對市場。她也提醒申請投資的內容產業,財務報表的過往紀錄和正確性將會連動影響申請,希望大家開始學習財務管理與面對商業化的市場機制。
文策院於今年 7 月 1 日召開第三屆第一次董事會,通過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副總經理王敏惠擔任文策院新任院長,8月1日上任。今天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與王敏惠連袂舉辦媒體茶敘,暢談未來三年任內對文策院的規劃。
文策院迄今四任院長中,王敏惠是唯一具財經會計背景者。她表示,過去十多年來參與文化內容產業的投資,從文創投資第一及二期計劃開始,即受託擔任國發基金共同投資評審委員,在文策院成立後,也以財務輔導協力專家的身份,參與多次投資案,對臺灣的文化內容產業有多年的觀察,也深刻體認文策院作爲媒合產業及對接政策平臺的重要性。
由文化部次長兼任文策院董事長的王時思則表示,開心「挖角成功」,讓有財務專業領域的黃敏惠擔任文策院院長。未來董事長負責文策院行政監理並與文化部政策銜接,院長則專注於執行與管理院務,確保政策落地及執行。
王敏惠指出,臺灣的內容產業八成以上爲五百萬營業額以下的企業,論規模是「微型」或小型企業,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內容製作仍以專案型態爲主。但專案具彈性卻難以累積投資效益、微型企業更需要時間扶植,較難以吸引募資。從長期營運觀點來看,內容產業應先取得長期穩健資金、強化營運韌性,以建構創作試驗的容錯空間,並培養產業人才。
因此,文策院將針對產業的規模與成熟度做「大小分流」,做不一樣的扶植與投資策略。文策院將鼓勵及協助內容業者先健全財務結構,完善管理制度,以長期股權方式募資,朝產業「規模化」發展。她指出,如此不僅能讓內容作品從開發、產製到銷售皆能槓桿集團資源並多元發展,進一步強化內容產業體質,讓企業得以永續發展,並健全內容產業生態系。
而文策院也將比照之前與電信業者合作的方式,持續攜手大型平臺與企業,共同成立基金或推動合組控股公司。
王敏惠強調,在未來三年內,希望透過自己多年來在財務與文化投資領域累積多年的專業,協助文策院加速推動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產業化」、「國際化」、「規模化」,各類業務會依公司規模大小作相應調整外,投資決策也將逐步朝向更商業化、更貼近市場與產業需求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