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同理」正在害你?醫學研究驚爆:善良竟是高危險行為

同理心,就像是人際關係裡的超能力,讓我們能連結彼此,建立溫暖的社羣。 示意圖/Ingimage

你的「感同身受」恐引爆憂鬱、焦慮,一步步將你推向精神崩潰

在學校,老師說要有同理心,才能和同學好好相處;在家裡,爸媽說要有同理心,才能體諒家人的辛苦。我們看的電影、小說,也總是在歌頌那些能感同身受、爲他人着想的主角。

同理心,就像是人際關係裡的超能力,讓我們能連結彼此,建立溫暖的社羣。

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朋友失戀了,你陪着他大哭一場,結果接下來一整個禮拜,你自己的心情也盪到谷底,比失戀的本人還難過。

看到新聞裡天災人禍的悲慘畫面,你會心痛到吃不下飯、睡不着覺,感覺整個世界的重量都壓在你身上。

你總是那個朋友羣組裡的「情緒垃圾桶」,所有人的負能量都往你這裡倒,你努力傾聽、安慰,但掛上電話後,卻覺得自己被掏空了,累到不行。

如果這些場景讓你覺得「欸!這不就是我嗎?」

你的「同理心」,是哪一種?大腦派vs.真心派

首先,我們要知道,科學家們在談論「同理心」(Empathy)時,其實把它分成了兩種,這點非常重要!

1.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大腦派」

這比較像是用「頭腦」去理解對方。就像一個偵探在分析案情,你能客觀地理解:「喔,他現在很難過,因爲他考試考砸了,擔心回家會被罵。」

你能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搞清楚狀況,但你不一定會跟着他一起心痛。這種同理心在需要冷靜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特別有用,比如心理諮商師或醫生就需要大量的認知同理心。

2.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真心派」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你不只是知道對方難過,你是「感覺」到了他的難過。

朋友考砸了,你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彷彿你也經歷了那種失望。這種同理心是情緒上的共鳴和感染,它能讓我們和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連結,做出關懷的舉動。

這兩種同理心不是二選一,而是常常一起運作的。一個幫你理性分析(認知),一個幫你感受連結(情感),兩者合作無間,才能做出最平衡的決定。

問題來了,如果其中一種,特別是「情感同理心」太過強大,會發生什麼事?

當善良變成一種負擔

科學研究發現,過度的同理心,特別是過高的「情感同理心」,可能會讓你陷入巨大的情緒困擾,甚至增加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這就是同理心的「黑暗面」。科學家們稱這種狀況爲「同理心困擾 (Empathic Distress)」。你因爲過度投入他人的痛苦,而讓自己也感到非常不舒服、痛苦和壓力。

想像一下,你的心就像一塊海綿。有同理心,能吸收別人的情緒,但如果你的海綿吸水力太強,而且從來不懂得把水擰乾,那很快地,這塊海綿就會變得溼溼黏黏、沉重不堪,最後發黴腐爛。

過度的情感同理心,可能會導致以下幾種嚴重的後果:

1. 內化性障礙(Internalizing Disorders):你會把別人的痛苦「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覺得悲傷、焦慮或罪惡感。久而久之,就可能發展成憂鬱症或焦慮症。

2. 憂鬱症(Depression):當你長期吸收他人的負能量,感覺自己無力改變他們的處境時,那種無助感和絕望感,正是憂鬱症的核心症狀。

3. 焦慮症(Anxiety):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會讓你時時刻刻都處於緊繃狀態。研究發現,情感同理心較高的人,在面對壓力情境時,焦慮程度也更高。

4. 職業倦怠(Burnout):這在助人工作者(如醫生、護理師、社工)身上尤其常見。他們每天都需要高度的同理心去工作,但這種持續的情感付出,就像一直燃燒的蠟燭,很快就會燒光,導致情緒耗竭和倦怠。

5.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 VT)&次級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這是最嚴重的一種。意思是你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創傷事件,但因爲深度同理創傷倖存者(例如聽他們訴說故事),你開始出現跟他們類似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症狀,例如做惡夢、極度焦慮、侵入性記憶等。這就像吸了「二手創傷的煙」,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這些聽起來很可怕對吧?善良,竟然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傷了別人,也割傷了自己。

你可能會想,這些「同理心困擾」只是感覺上的問題嗎?不,科學家們透過大腦掃描(fMRI)發現,這是有生理基礎的。

當我們同理他人的痛苦時,大腦裡的幾個區域會特別活躍,像是前扣帶皮層(ACC)和腦島(Insula)。這些區域也恰好是我們自己感受到痛苦和處理情緒時會啓動的地方。

換句話說,當你看到別人痛苦時,你的大腦某種程度上,是真的「體驗」到了類似的痛苦。

科學家在動物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們設計了兩種實驗模型:

1. 目擊者壓力模型:讓一隻老鼠(觀察者)看着另一隻老鼠(示範者)經歷一些不舒服的處境(比如被欺負或輕微電擊)。結果發現,光是用看的,觀察者老鼠就會出現心跳加速、焦慮等壓力反應。

2. 交叉壓力模型:讓一隻剛經歷過壓力的老鼠,和一隻沒事的老鼠待在一起。結果,光是透過社交互動,那隻沒事的老鼠也會被「傳染」壓力。

這些動物實驗告訴我們,情緒的傳染(也就是情感同理心的基礎)可能是一種非常古老、深植在我們生物本能中的機制。它在演化上的好處是,可以快速警告同伴有危險。但在現代社會,當我們每天透過網路接觸到來自全世界的苦難時,這個古老的警報系統,可能就會因爲響個不停而故障了。

科學家還發現,一種叫做催產素(Oxytocin)的荷爾蒙在這裡扮演了神奇的角色。催產素通常被稱爲「擁抱荷爾蒙」或「愛情激素」,能促進社交連結。但研究發現,它同時也可能加強了「壓力」的社會傳遞。也就是說,那個讓我們與人連結的東西,也可能讓我們更容易被他人的痛苦所影響。

那我該怎麼辦?變成一個冷漠的人嗎?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很困惑:「所以,爲了保護自己,我應該要變得冷漠無情嗎?」千萬不要!

不是要你放棄同理心,而是要你學會如何「聰明地」使用你的同理心。同理心是超能力,而每一個超級英雄都需要學習如何駕馭自己的能力,纔不會失控。這種駕馭的能力,就叫做「同理心調節(Empathy Regulation)」。

以下提供幾個具體的方法,幫助你成爲一個既善良又能保護自己的「同理心大師」:

1. 練習區分「認知」與「情感」

當你感覺快要被朋友的負面情緒淹沒時,在心裡踩個煞車。提醒自己:「我正在使用的是『情感同理心』,我感覺到了他的痛苦。現在,我可不可以切換到『認知同理心』,用大腦去分析『我能爲他做些什麼實際的幫助?』」光是這個念頭的轉換,就能讓你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出來,給你喘息的空間。

2. 建立健康的「情緒界線」

你的心不是無限容量的硬碟。學會溫柔而堅定地設立界線。

- 限制時間:你可以對朋友說:「我現在可以專心聽你說30分鐘,但之後我需要去做我的功課。」

- 限制內容:如果你覺得某些話題會嚴重影響你的心情,可以說:「我很關心你,但關於這個話題的細節,我可能沒辦法承受太多,我們可以聊聊別的嗎?」

- 學會拒絕:當你自己的狀態不好時,你有權利說:「我今天狀況不太好,沒辦法好好聽你說,等我好一點我們再聊好嗎?」

記住,設立界線不是自私,而是爲了讓你有能力可以更長久地關心別人。一個被榨乾的人,是沒有能力去幫助任何人的。

3. 把「同理心」升級爲「慈悲心(Compassion)」

這是一個更進階,但非常有用的觀念。

同理心(Empathy)是「我感覺到你的痛苦。」(I feel your pain.)

慈悲心(Compassion)是「我關心你的痛苦,並希望我能幫助你。」

看到了嗎?慈悲心多了一層「關懷」和「行動」的意圖,但它不要求你必須「親身感受」一模一樣的痛苦。它是一種更溫暖、更積極、也更具有保護性的力量。當你用慈悲心去關懷別人時,你是在給予支持,而不是在吸收痛苦。

積極的自我照顧

既然你會吸收負能量,那你就要有意識地幫自己「排毒」。

- 做讓你開心的事:聽音樂、運動、看好笑的影片、跟能讓你放鬆的朋友聊天。

- 接觸大自然:去公園走走、看看天空,讓自己從複雜的人際情緒中抽離。

- 正念冥想: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但不被它牽着走。

- 寫日記:把那些不屬於你的情緒,寫下來,把它們留在紙上。

你的善很珍貴,請好好保護它

同理心,從來都不是一個錯誤。它依然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之一。

(本文經《陳璇丞醫師x析心事務所》授權,原文出處「【致命同理心】醫學研究驚爆:善良竟是高危險行爲!」,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