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戶外新秀伯希和擬IPO,品牌名涉“劫掠中國文物殖民者”爭議

近年,戶外運動在國內逐漸興起,不少國產品牌冒出。衝鋒衣品牌伯希和爲其中佼佼者,目前已遞表港交所,衝刺港股“中國高性能戶外生活方式第一股”。

不過,據《南都週刊》,不少網友發帖指責伯希和品牌的創立是爲了紀念戶外探險家Paul Pelliot(保羅·伯希和),而這位正是劫走敦煌文物的法國人。雖然目前官網上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描述,但是也有網友扒出早期相關宣傳物料裡有類似的品牌源起說法。

品牌名涉“劫掠中國文物殖民者”?

《南都週刊》稱,其致電伯希和品牌客服,對方稱品牌名與品牌源起,與法國人伯希和並無關聯,但是未就早前宣傳物料做迴應。

有網友翻出2015年4月1日某微信公衆號推文截圖,內容寫道:“1878年,一個名叫保羅·伯希和的男嬰出生於法國巴黎。1908年,他前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大批敦煌文物,帶回法國。1991年,爲了紀念並傳承其偉大的戶外探險精神而創立了PELLIOT(伯希和)品牌。”

不過,目前伯希和官網上關於品牌起源,稱“源於‘伯牙撫琴,高山流水’,這則中國最早的、廣爲流傳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故事,伯希和品牌注重人和城市與自然的鏈接,倡導迴歸自然,共赴山海之約。”

然而,有消費者對此並不買賬,有網友就指出PELLIOT(伯希和)的中英文都跟法國人保羅·伯希和一模一樣,“這很難解釋得清楚”。

保羅·伯希和何許人也?

20世紀初期,敦煌藏經洞的大量珍貴寫本流落異國,不少中國學者感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這段傷心史是拜兩個外國人所賜,一個是英國人斯坦因,一個是法國人伯希和。

伯希和是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也是一名軍人、殖民主義者。

1908年,他來到敦煌,給了道士王圓籙500兩銀子,在藏經洞待了將近一個月。運走了全部經卷的三分之一。伯希和從敦煌帶走的文獻和文物,其後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盧浮宮和吉美博物館。

目前,在網上還可以搜到一篇文章,《ISPO上海站專訪:法國高端戶外品牌伯希和》,來源青海新聞網,時間爲2015年,原文爲:

“記者:聽說伯希和還在國內贊助了許多戶外運動賽事,能談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馬雨彪:沒錯,伯希和一直倡導‘迴歸自然’的品牌理念,品牌自誕生之初就一直保留着贊助戶外運動團隊、賽事的傳統。早在2001年,伯希和就已成爲法國青年登山隊指定戶外裝備,這也奠定了其專業級戶外裝備的品牌地位。”

事實上,擬IPO的“伯希和”現任執行董事、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也名爲馬雨彪。雖然目前無法證實兩個“馬雨彪”是否爲同一人,但名字重疊無疑讓公司的品牌來源再添謎團。

同質化競爭激烈,研發費率逐年下降

當前,在戶外賽道,伯希和麪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

從高價位的始祖鳥、北面,到中價位的迪卡儂、探路者,再到平價國貨如駱駝等,消費者可選擇的品類衆多。

技術創新日益成爲賽道競爭的關鍵。駱駝、探路者等品牌通過自建實驗室或校企合作,持續優化自有面料(如駱駝ENFO-TECH科技)。

伯希和是否有足夠的創新力支撐長期發展呢?

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創新是公司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公司吸引和留存消費者的能力取決於對戶外服飾及裝備的研究、開發及設計的持續投入。

然而,伯希和近年研發費用率逐年遞減。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爲1360萬元、1980萬元、3150萬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爲3.59%、2.18%和1.78%。

對標同業A股上市的探路者,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爲5.17%、4.86%、5.13%。

事實上,伯希和主要是銷售驅動,2022年到2024年,其銷售及分銷費用分別佔總收入的31.8%、

30.5%及33.2%。

欠缺研發投入,又何來質量?伯希和在產品質量上,或許也需要下功夫。

據“金融界”,在黑貓投訴平臺及消費保平臺上,多名消費者反饋稱,伯希和服飾存在實物與宣傳不符、耐磨度差、尺碼偏差等問題。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2022年7月20日發佈的“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佈功能性服裝監督抽查情況”顯示,標稱由安徽伯希和戶外裝備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伯希和男式皮膚衣”不合格,涉及項目爲防紫外線性能。除產品質量外,伯希和被吐槽的另一個問題是,拒絕向消費者提供質檢報告。

據《新快報》,有不少消費者反映稱,伯希和全平臺拒絕提供質檢報告,稱其爲“商業機密”。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詢問了天貓伯希和官方旗艦店,客服同樣拒絕了記者索要檢測報告的要求,並稱“爲了保護商業機密,原件無法直接提供給個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主要成分、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等有關情況。所以,伯希和若真拒絕提供檢測報告,或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時尚快消賽道是一個持續“新王換舊王”的戰場,想要行穩致遠,伯希和或許還需制定更爲長遠的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