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緣何成爲海外消費者“新寵”?

國際商報見習記者 欒雨石

近期,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中國知名飲品品牌在海外上市引發廣泛關注。從街頭茶飲到大國重器,從民生消費到尖端科技,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跨越國界,成爲海外消費者的熱門選擇,見證“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的華麗蛻變。這背後,不僅是企業個體的突圍,更是在中國高質量發展戰略驅動下,品牌建設與全球需求同頻共振的必然趨勢。

中國品牌崛起,是厚積薄發的實力彰顯。拆開中國品牌的“競爭力密碼”,既有完整產業體系的堅實託舉,也源於創新驅動的澎湃動能。正如中交集團打造的“天鯤號”重型自航式絞吸挖泥船,在阿聯酋阿布扎比海域重塑地貌;南方電網自主研發的電力物聯操作系統“電鴻”,讓電力設備實現即插即用、海量數據互聯互通。這些大國重器與硬核技術,印證着中國企業對關鍵領域的持續攻堅。而在消費端,蜜雪冰城憑藉全產業鏈協同能力,將高性價比飲品鋪向東南亞街頭;霸王茶姬以“CHA”文化標識爲載體,把京劇臉譜與現代茶飲設計巧妙融合,讓東方美學“圈粉”全球市場。科技含量與文化底蘊的深度融合,讓中國品牌既有“上天入海”的硬核實力,也有“觸達人心”的柔性溫度。

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爲中國品牌成長提供豐沃土壤。2024年中國企業500強共實現營業收入邁上110萬億元新臺階,達110.07萬億元,研發投入比上年增長9.41%。這組數據的背後,既源於國內市場競爭催生的創新動力,也得益於對外開放帶來的全球視野。在本土市場,企業借數字化轉型破解行業痛點,例如,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生產全鏈條數據,使合肥互聯工廠生產效率提升30%;西鳳酒智能化制酒車間通過實時監控曲坯溫溼度,破解傳統白酒品控難題。開放合作中,中國企業以技術創新重塑國際競爭格局,海信在2024年歐洲盃賽場亮相VAR(視頻助理裁判)設備,以智能化、高端化產品改寫“家電出海”敘事,印證中國品牌正從“價格優勢”邁向“價值引領”。

世界對中國品牌的青睞,源於共贏共享的價值理念。在國內實踐中,中國企業將品牌發展融入民生改善與生態保護:國家電投在河南商城縣新橋村援建村級光伏電站,帶動2194戶脫貧戶和村集體增收超6000萬元;伊利集團與農牧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助力牧場降本增效;貴州茅臺累計投入4億元守護赤水河流域生態……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構建起品牌與社會發展的共生格局。出海征程中,中國品牌踐行“融通中外”理念,通過本土化運營實現文化交融與商業共贏。蜜雪冰城在東南亞僱傭當地員工,霸王茶姬在北美門店推出本土化特調飲品,既傳遞中國文化基因,又尊重海外市場消費習慣。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讓中國品牌超越商品提供者的單一角色,成爲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從“走出去”到“受歡迎”,世界對中國品牌的偏愛,本質上是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認可,也是對不同文化和諧共生的期待。隨着更多中國品牌帶着科技的力量、文化的溫度、共贏的誠意邁向世界,這份“偏愛”無疑將沉澱爲更深厚的“信賴”,推動中國品牌在全球舞臺綻放更耀眼的光彩。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