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上市提速:摩爾線程、沐曦IPO申請同獲受理
中經記者 李玉洋 上海報道
2024年,多家國產GPU公司啓動上市輔導;2025年,誰會最先成爲國產GPU第一股?這是近期國內GPU行業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近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國內GPU廠商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沐曦”)已完成IPO輔導。6月18日,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爾線程”)IPO輔導狀態已變爲“輔導驗收”。而就在6月30日,這兩家國產GPU公司科創板IPO均獲上交所受理。
在AI浪潮和推動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背景下,透過摩爾線程和沐曦所遞交的招股書,外界已從財務、技術、融資目的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等不同角度來解讀。此外,爲什麼近期發生了衆多半導體企業推進IPO進程?這也是市場熱烈討論的所在。
當然,這離不開政策的支持。6月18日,證監會出臺《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即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擴大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範圍,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
因此,近期GPU概念股火力拉滿,多隻個股逆勢狂飆,這波行情是“國產替代加速+政策強力支持+市場需求爆發”。
“即便摩爾線程和沐曦都在虧損,但他們的科創板IPO申請都獲受理,這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有助於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電子創新網創始人張國斌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但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上市,這也有助於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記者還注意到,兩家招股書中仍有一些值得關注的隱蔽細節,通過這些細節可以看見近幾年國內GPU創業公司所踩過的坑,比如沐曦因爲美國禁令導致無法繼續向晶圓代工廠下達生產訂單,致使該公司2024年度資產減值損失金額大增。
科創板成功IPO後,國產GPU企業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張國斌表示,國內GPU行業仍有不少難題要面對,比如生態建設、產品、開發工具等,能確定的是“如果能成功IPO,可以解決資金上的問題,對以後的發展很有好處”。
加快優質創新企業實現技術變現
公開信息顯示,摩爾線程和沐曦均成立於2020年,創始團隊都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分別來自全球兩大GPU龍頭企業英偉達和AMD。
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曾於2006年4月至2020年9月擔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聯合創始人周苑、張鈺勃也有在英偉達任職。而沐曦創始人陳維良曾於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任AMD上海公司的高級總監,聯合創始人彭莉、楊建也同樣長期在AMD上海公司任職。
不過,從招股書中看,兩家公司對自己的定位又不一樣。
摩爾線程把自己定位爲全功能 GPU企業,拓展出覆蓋AI智算、雲計算和個人智算等應用領域的計算加速產品矩陣;沐曦則認爲自己是國內少數幾家全面系統掌握了通用GPU架構、GPU IP、先進製程GPU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研發、設計和量產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
全功能GPU是什麼?通用GPU是什麼?摩爾線程認爲,全功能GPU具備功能完備性與計算精度完整性,在工作效率、生態完整多樣性以及兼容性等方面更具優勢,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新興及前沿計算加速應用場景的需求;GPGPU省去了與圖形顯示和渲染相關的功能,專注於利用 GPU 架構執行通用並行計算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還有獨樹一幟的地方。
摩爾線程特別提到了自己是國內少有的在京東等電商平臺面向消費者市場展開銷售的國產GPU企業,旗下顯卡MTT S80 能支持Windows操作系統以及DirectX 11/12圖形計算庫,其性能規格與英偉達RTX 3060相當。
而除GPU產品收入外,沐曦在報告期內還存在少量IP授權。招股書顯示,沐曦在2023年度、2024年度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IP授權分別收入2216.67萬元、100萬元和25萬元。在GPU IP與指令集方面,沐曦認爲公司是國內少數堅持自主研發核心GPU IP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經過多年產品設計及落地經驗的積累,已形成了全面覆蓋計算(人工智能訓練、推理、通用計算)和渲染場景的核心GPU IP,打造了由超過600條(XCORE1.0 計算GPU)、800條(XCORE2.0 渲染GPU)指令組成自主安全可控的MXMACA指令集。
“摩爾線程2022年至2024年營業收入分別爲0.46億元、1.24億元和4.38億元,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208.44%。2022年至2024年,沐曦的營業收入分別爲42.64萬元、5302.12萬元和74307.16萬元,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4074.52%。兩家企業雖然都虧損,但是營收在大幅度提升。”張國斌表示。
他還指出,鉅額的研發投入是導致虧損的重要原因。“摩爾線程2022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50.05億元,沐曦2022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約30.57億元。但是2022年到2024年摩爾線程投入37億元,沐曦研發投入超22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626%和282%,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虧損。”張國斌表示,兩家公司均在GPU和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儘管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其營收增長迅速,毛利率逐步改善,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張國斌表示,摩爾線程和沐曦的科創板IPO申請都獲受理,這一舉措有望推動中國資本市場估值邏輯從利潤導向轉向成長性導向,加快優質創新企業實現技術變現,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贏。
未來技術發展的預判
招股書顯示,兩家公司上市均有大額募資計劃。摩爾線程此次擬募資80億元,沐曦擬募資30億元。
前者募資目的主要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AI訓推一體芯片研發項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圖形芯片研發項目、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SoC 芯片研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後者則用於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和麪向前沿領域及新興應用場景的高性能GPU技術研發項目。
2024年,國產GPU“四小龍”(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摩爾線程、沐曦)先後進入上市輔導階段,引發市場關注。當前,雖然摩爾線程、沐曦進度暫時領先,燧原科技、壁仞科技仍處於輔導期,但“國產GPU第一股”最終花落誰家仍存懸念。
全球範圍來看,經過多年競爭與發展,全球GPU市場頭部化現象顯著,整體呈寡頭壟斷格局。英偉達和AMD兩家國外廠商基本分割了全球市場,在綜合技術實力、銷售規模、資金實力、人才團隊等方面優勢明顯。
在摩爾線程和沐曦看來,經過多年發展,全球GPU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由英偉達和 AMD組成的“一超一強”寡頭壟斷格局。
儘管近年來我國本土品牌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場滲透率已呈顯著上升趨勢,但總體上仍處於發展相對初期階段,尚未形成較明朗的競爭格局。英偉達和AMD,仍是本土AI芯片公司強勁的對手。
招股書顯示,沐曦訓推一體GPU板卡2023年度銷售數量爲272張,智算推理GPU 板卡2022年度只銷售了52張。這就是國內AI芯片公司面對的現實。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GPU產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84.77億元快速增長到2024年的1638.17 億元。
而由於英偉達的高端GPU在國內相繼被禁之類原因,反而給國內AI芯片廠商留出了市場空間。
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中國副總裁周震剛介紹,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英偉達A800 GPU可以給中國專供市場的情況下,英偉達基本佔到中國加速卡市場85%以上的份額,國產芯片算力不足15%。後來受到禁令影響,去年年底時國產算力已經佔到30%。今年第一季度H20被禁後,國產算力佔比已超過四成。IDC預測,到今年年底很可能一半以上AI算力將是國產供應商。
而從招股書中也能看到,摩爾線程和沐曦營收實現了快速增長。報告期內,摩爾線程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爲4608萬元、1.24億元、4.38億元;同期,沐曦年營收分別爲42.6萬元、5302萬元、7.4億元。
對於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預判,沐曦方面認爲,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的快速迭代以及模型參數量的指數級增長,對於底層算力持續提出新的需求,“GPU芯片設計向更高算力密度、更大內存及通信帶寬、更多元的混合精度等方向不斷髮展演進。然而相較於當前 AI大模型平均3個月至6個月的高速迭代週期,芯片研發時間週期更長,從設計到量產一般需要2年至3年,並且研發投入金額較大。”
摩爾線程則認爲,隨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GPU 在並行計算方面的性能優勢逐步顯現,其產品技術特性已經超過傳統圖形處理的應用範疇,在數據中心、AI、自動駕駛等高性能計算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摩爾線程方面指出,AI大模型、5G、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自動駕駛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在雲端、邊端和終端的異構計算的需求出現差異,終端的大小不同導致需求也不同。
“在小型終端設備側,體積越小越需要系統集成。各算法廠商開始嘗試將AI應用到端側產品的同時,對端側算力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端側的發展趨勢是一個SoC處理所有功能,SoC將多個功能模塊集成在單一芯片上,能夠高效地支持端側的多種需求。”摩爾線程方面表示。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