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AI眼鏡爆發 智能穿戴開新篇
6月26日晚,小米首款AI眼鏡正式發佈登上熱搜,成爲網絡熱議話題。其實自去年起,AI眼鏡便成爲科技巨頭、AR及VR廠商和新興品牌競逐的焦點。業內認爲,小米的入局讓AI眼鏡有機會從極客嚐鮮走向大衆消費,爲這場激烈的競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國產智能眼鏡從跟進到突圍
國內廠商在智能眼鏡領域跟進中突圍。2023年9月,美國科技公司Meta與太陽鏡品牌雷朋(Ray-Ban)合作推出的AI智能眼鏡Ray-BanMeta,一經面世就成爲爆款單品。2023年11月30日,國內的魅族緊隨其後推出AR智能眼鏡品牌MYVU,以43g的重量成爲全球量產最輕的AR眼鏡;MYVU探索版則憑藉71g的重量,成爲當時全球量產最輕的雙目全綵AR眼鏡。此後,華爲在2024年發佈VisionGlass2,搭載了HarmonyOS4操作系統,接入華爲盤古AI大模型,用戶可通過敲擊鏡腿喚醒智能助手,實現全天候智慧體驗,支持智能播報天氣、航班、日程、打車等信息。
國內的新銳品牌雷鳥創新同樣表現突出。2025年1月,雷鳥V3AI拍攝眼鏡面世。這款產品配備1200萬像素索尼IMX681傳感器和16mm超廣角鏡頭,支持4K照片拍攝和多種視頻錄製格式,用戶可通過第一視角隨時記錄身邊精彩瞬間。在AI方面,產品與阿里通義達成獨家深度合作,打造業內首個面向智能眼鏡的AI大模型,AI平均響應速度僅爲1.3秒,遠超同類產品。
剛剛發佈的小米AI眼鏡配備1200萬像素主攝,支持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眼鏡內置超級小愛,提供圖文識別、物體識別、植物動物識別和翻譯能力。相對於同類產品,小米AI眼鏡有兩大特點,其一是通過差異化的芯片方案來增強眼鏡續航:複雜的場景如拍攝由主芯片實現,簡單的場景如聽音樂和文字問答,則調用副芯片,從而降低功耗,大幅延長了眼鏡使用時間。其二是推出了電致變色版本,用戶可以通過簡單手勢調整鏡片顏色,讓眼鏡變身時尚單品。
AR顯示功能再度升級
今年5月27日,雷鳥創新推出了全綵AI+AR眼鏡雷鳥X3Pro,該產品搭載全綵Micro-LED光引擎,並與應用材料公司聯合研發納米光刻刻蝕RayNeo光波導,實現43英寸全綵3D空中透明屏顯示效果。其還首次實現了AppleWatch手錶控制,並支持鏡腿五維導航、語音、手機聯動等多種交互方式融合,大幅提升交互效率。
近日,國內科技公司Rokid與藍思科技聯合開發的AI+AR眼鏡RokidGlasses正式下產線。該款眼鏡外觀接近於普通眼鏡,卻擁有前沿AR顯示功能,並且全面接入AI大模型,集成了通義千問、DeepSeek、豆包、智譜清言、納米搜索等多個大模型,支持智能提詞、實時翻譯、AI識物、AI問答、導航及消息提醒,還支持隨手拍照查看、聲紋支付等多種功能。其中,內置支付寶的“看一下支付”功能,使得用戶可在忙碌或不便操作手機時直接在眼鏡內支付。
頻頻上新因看好前景
國外智能眼鏡廠商也頻頻“上新”。科技公司Meta於今年6月21日宣佈與運動眼鏡品牌Oakley達成合作,推出全新系列AR眼鏡(不帶顯示)OakleyMetaHSTN,該產品配備免提高清攝像頭、開放式耳機揚聲器、防水功能,並集成MetaAI技術,將於7月11日開啓預售。後續,Meta或於今年下半年推出單目顯示的AR眼鏡。
而在Google2025I/O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宣佈與中國AR科技公司XREAL深度戰略合作,聯合發佈新一代AR眼鏡——ProjectAura,這是全球首款搭載安卓XR平臺的AR眼鏡,預計搭載GeminiAI助手,具備精準理解用戶意圖、翻譯、物體識別、導航等AI功能。
市場研究機構也對AI眼鏡市場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25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爲1280萬臺,同比增長26%,其中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275萬臺,同比增長107%。研究機構Well-sennXR預測,AI眼鏡年銷量將在未來十年內突破5500萬副,2035年更將達到14億副的驚人規模。
文/本報記者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