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深耕山區教育 以“三環·六步”精準教學鋪就均衡發展之路
來源:環球網
在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征程中,遵義市勇挑重擔,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全力推行“三環·六步”教學模式,歷經十一載的艱苦探索與執着奮進,成功開闢出一條極具特色的山區教育質量提升通途,爲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2014年,遵義市緊緊依託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以及國家級教改項目,緊密結合山區的實際狀況,將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置於關鍵位置,秉持着教育公平的崇高理念,毅然踏上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育人改革嶄新徵程。彼時,擺在遵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班班通”設備使用率低迷、教學效率難以提升的困境。面對這一難題,遵義市大膽創新,提出“優化環境”理念。教育工作者們全面梳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點,將現有設備資源充分盤活,成功營造出充滿活力與交互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使得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得到大幅提升。
2020年,爲攻克山區中小學課堂教學過度依賴經驗判斷的難題,遵義市提出“歸於學生”理念。藉助教育大數據雲平臺等前沿資源,重磅推出“三環·六步”精準教學範式。在這一範式下,課前教師精準規劃預習內容、精心備課,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學情,爲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課中精準授課,利用信息化工具實時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課後佈置精準作業,根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提供針對性的輔導對策,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真正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2021年,針對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遵義市以“遵義市教育大數據雲平臺”爲核心樞紐,精心構建起優質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提出“走向優質”理念,全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力求讓每一個山區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十一年如一日,遵義市始終堅守教育初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爲教育的核心出發點與最終歸宿。通過不懈努力,成功營造出“技術賦能、因材施教、資源共享”的良好育人環境,逐步構建起科學完善的“精準化”教學體系。對於“精準化教學”,遵義有着清晰且深刻的理解,即“一破、五優、三提高”: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傳統教學難以攻克的重難點問題,從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結構、過程方法以及監測評價五個維度進行優化,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精準性與有效性。
在教學實踐進程中,遵義市成功重構課堂教學新範式。課前,教師依託平臺強大的資源檢索功能,精心篩選優質備課資源,向學生精準推送預習任務,並依據詳細的學情報告靈活調整備課策略,做到有的放矢。課中,巧妙藉助平臺資源,將豐富的多媒體素材融入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運用互動答題、小組討論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精準教學與評價,真正達成教學評一體化。課後,利用平臺發佈分層作業,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具體情況,智能推送切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資源,爲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同時,通過定期對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動態調整分層,確保教學檢測的精準度。此外,遵義市積極開展“線上自主研修 + 線下主題研修”的混合式教研活動,爲精準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專業支持與保障。
在運行管理層面,遵義市構建起政策護航、創新機制、聚焦行動的“三位一體”精準化組織方式。政策方面,出臺一系列支持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文件,爲教育改革提供堅實政策保障;機制上,創新管理模式,激發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行動中,聚焦課堂教學,大力推進學科課堂教學變革,不斷拓寬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渠道。其中,遵義市教育大數據雲平臺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該平臺於2016年8月,隨着《遵義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頒佈正式啓動建設,2017年全力推進,2018年11月正式上線並投入使用。如今,已實現全市學校全覆蓋,深度融合“資源平臺”與“管理平臺”,成功實現“教、學、備、輔、研、評”一體化,成爲遵義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強大引擎。
依託這一強大平臺,遵義市建立了“三級管理·反饋提升”的監測治理機制,全面統籌和指導全市精準化教學轉型。截至目前,已連續舉辦三次“遵義市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市級經驗交流展示活動”,評選出優秀示範課150多節次、優秀講座60餘人次;還成功舉行“遵義市國家級信息化實驗區教學實踐創新成果彙報展示活動1次”,評選出優秀課例50節次、優秀校長實踐創新經驗分享60人次。與此同時,建立“問題導向·研究引領”的教學研究促進機制,基於項目先後立項“精準化教學”省(部)級課題8項,已完成結題5項;審批市級專題課題結題132項,已完成結題50項,爲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經驗。
在聚焦行動方面,遵義市藉助平臺實現教育應用技術集成、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極大地拓展了教學時空的邊界。成功打造出集資源供給、自主學習、個性化作業、數據分析、多元評價於一體的多維學習時空,爲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通過創新課堂樣態,引入項目式學習、情境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賦能作業改革,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等,穩步推進教與學的理念重塑、結構重組和範式重建。例如,平臺的綜合素質評價系統持續對初中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按照A、B、C、D四個等級爲學生構建全面的數字檔案,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客觀、準確的評價依據;利用心理綠蘿工具定期監測學生心理健康,每學期覆蓋55萬人次、1672所中小學,全力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在平臺建設上,遵義持續深化國家中小學智慧雲平臺應用,集成多元化模塊,全力推動優質資源在區域內的廣泛運用與本土化。“資源中心”爲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海量“三單資源、微課資源、題庫資源”等,有力保障了學科精準化教學的常態化實施;“賽課系統”定期開展遵義市各學科優質課、微課、精品課等比賽活動,有效實現優質教學資源本土化;平臺開展直播教學,同步支持5000餘名學生在線學習,已錄製上線全學段全學科“空中課堂”10923節優質教學視頻,提供豐富備課資源49672條,每學期超2萬中小學教師參與備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讓山區的師生們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此外,遵義市深度挖掘各類平臺資源,積極踐行“數據上移、服務下沉”理念,有機融合基礎、管理與資源平臺。通過錄播評課、集體備課等創新方式,藉助線上線下協同研修平臺,打破地域限制,促進教學研討交流,讓教育智慧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火花,推動遵義教育事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度。(王琳琳 陳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