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越大業績越好?一些違背常識的數據

大家知道,基金的規模越大業績越不好做,但是今天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違背常識的數據。

注:數據來源於Wind,成立年限3年以上,類型爲主動權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股債平衡型和靈活配置型)

注:數據來源於Wind,成立年限5年以上,類型爲主動權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股債平衡型和靈活配置型)

我們先來看看兩組數據,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出一些端倪。

下面筆者來分享下個人的一些思考。

需要說明,既然是個人思考,肯定有主觀臆斷摻雜其中,再加上數據的角度不夠全面,所以肯定有不嚴謹不全面不正確的地方,僅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討論。

1、規模越大的基金,業績反而越好?

無論是成立時間超過3年還是超過5年的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基金成立以來實現正收益率的概率都爲100%,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概率均是最高一檔。

有意思的是,隨着規模的下降,無論是實現正收益率的概率,還是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概率,反而在不斷地降低,而且是依次降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有趣的情況?

規模較大的基金數量較少,樣本可能不夠充分,這是客觀因素之一。

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筆者反覆說的,規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實力的體現。

如果一隻基金成立超過三年或者五年,如果它業績上沒什麼表現很難留住投資者。

與之對應,規模小於0.5億元,成立時間超過三年和五年的基金,無論是成立以來正收益率的概率、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概率、近三年和五年正收益以及跑贏滬深300指數的概率均是最低一檔。

這個反向數據也同樣說明問題,如果一隻基金成立之後業績始終沒什麼起色,投資者只會慢慢遠離。

2、爲何近3年規模越大,跑輸滬深300指數的概率越低?

近三年的時間維度看,規模越大的基金,實現正收益和跑贏滬深300指數的概率反而越低,這與我們第一個結論矛盾。

筆者覺得這個可能跟當前比較特殊的市場環境有關,投資者避險情緒濃重,資金持續關注銀行、券商、電力等紅利資產,而這些又是許多指數的權重板塊,進而拉昇了相關指數。

但是,這些彈性不佳、成長性不足的紅利資產並不符合主動基金經理們的審美,所以也就造成了基金經理們跑輸指數的現象,這個底層邏輯需要看清楚。

另外,筆者聚焦的維度是成立三年以上和成立五年以上的基金,並且以較長的時間維度去看主動基金,主要原因也是近三年的行情比較特殊,而且並非是一輪完整的牛熊。

3、規模越大,業績越穩健?

我們再增加一個維度,各個規模區間近五年基金最高收益率和最低收益率。

可以看到,近五年最高收益率的基金誕生在了5-20億元區間,但20億元以上規模的基金最高收益率其實差別不大,而20億元以下的基金反而下了一個檔次,小於0.5億元規模的基金,最高收益率最低。

從虧損的角度看,規模越大最大虧損幅度越小,規模越小最大虧損幅度越大。

規模較大的基金收益率可能不會很高,但就長期業績而言可能較爲穩健。

4、規模的啓示

本文羅列的數據只是一個維度的切片而已。

底層邏輯還是“業績是因,規模是果”,而非基金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業績就會變得穩健。

但是,這爲我們普通投資者選擇基金提供了一些借鑑的維度。

如果長期投資,以20億元規模作爲選擇基金的門檻可能會更加穩妥。

20億元是一個清晰的分水嶺,規模大於20億元的基金,賺錢的概率、年化收益率大於10%的概率都要有明顯的提升。

作爲普通投資者,大可不必“捨近求遠”、“舍難求易”,在沙礫中尋找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