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常辦常新,越辦越好

點燃科學思想火花,照亮人類智慧星空。讓頂尖科學家的思想,從上海向全球傳播,向全球呈現科學之美、科學之光、科學之慧。自2022年11月以來,由上海市政協發起並主管,上海市政協科技和教育委員會、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已在復旦大學相輝堂成功舉辦九期。2024年,講壇繼續聚焦傳播科學思想,順利舉辦四期,得到與會聽衆的熱烈反響,尤其是對中學生羣體形成很強的吸引力,入場券一度被各大中學爭先預訂。講壇還開啓線上同步直播,通過全媒體平臺多層次、高質量的傳播,取得每期百萬級到千萬級的全網觀看人次,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傳播力、引領力。

算法視角下的人類世界是怎樣的?未來人工智能是否會完全替代人類行動?2024年10月,第九期講壇開講時,喬恩·克萊因伯格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答。他提出,“我們必須思考算法對人類生活和後代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都使用同一種算法去做決定,是否會導致做出的決定高度趨同,導致我們的文化也是高度趨同?”在他看來,人類在使用算法工具的時候,設計者、使用者、研究者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多元性。

爲什麼人們能看見顏色?爲什麼有的人難以分辨紅色和綠色?......2024年10月,第九期講壇開講時,傑瑞米·內森斯對這些有趣的問題進行了回答。“人體具有紅、藍和綠三類不同的色覺基因,不同基因對多個波長的光敏感程度不同,但對某一組特定波長的光的敏感度最佳。”內森斯發現,“人類感知紅和綠的過程中,有三個關鍵位置的氨基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攜帶不同氨基酸會導致人們對不同的顏色的敏感度不同。”

“選擇研究方向至關重要,把科學研究分成三個層次:‘0到1’的發現、‘1到10’的拓展以及‘10到100’的突破。”2024年9月,第八期講壇開講時,薛其坤爲青年人給出建議,“要認真思考自己處於基礎研究‘從0到100’的哪個階段,如果是在一個前沿方向上,就可能有機會在原來巨人科學發現的基礎上再做出新的科學發現。”

“學術品味與科學直覺對科研工作也很重要。”薛其坤希望青年人,“多讀文獻,每篇文獻都有可學之處;多請教人,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多聽報告,每個學術報告都有創新之處。做好實驗如此,提高學術品味亦如此。只有勤奮努力,日積月累,才能水到渠成!”

“當我們看到一個現象,不應僅僅思考這個現象,而應思考其背後的一般規律。這需要一種正確的、系統性的闡述方式。”2024年7月,第七期講壇開講時,安德烈·奧昆科夫提出,“表示論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是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把這些數學理論應用到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是很有意義的,這也意味着我們對相關理論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他認爲,“表示論對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的作用仍有許多尚待挖掘。”

“科學的旅程是一場冒險,對於年輕人來說,保持好奇、勇於探索是最重要的。”2024年5月,第六期講壇開講時,伯納德·盧卡斯·費林加表示,他經常被問“你的研究有什麼用”。他認爲,“基礎研究到現實應用從不會一蹴而就,科學研究中,所有的門路都要自己摸索,到底哪裡走得通一開始誰都不知道,所以你必須允許犯錯,並會從錯誤中學到知識。一方面,致力創新突破,爭取得出開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些研究,提高學術能力。”

“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八個字,是趙東元對科學精神的闡釋。2023年12月,第五期講壇開講時,趙東元表示,理性的翅膀一旦拴上實用的鉛砣,就難以高飛遠舉了,培養創新的科學思維,要拋開功利、深邃思維、大膽質疑,突破疆界、探索窮理、獨立純粹、靈感碰撞、交融鼎新。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趙東元結合甲骨文與杜甫詩句,揭示了“化”字所蘊含的變化之意。他認爲,“造化”正是化學的本質,大自然創造了萬物,通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造就了大千世界。

“如果你要成爲一名科學家,首先必須要有激情和熱情,要對外部世界有探索的好奇心,必須能夠在某些領域做非常深入的研究,對知識的探索與渴求有非常強烈的追求。”2023年11月,第四期講壇開講時,塞爾日·阿羅什表示,個人的傾情投入在科學的創新探索中不可或缺。

“中國是一塊創新熱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創新企業在這塊土地上發展起來。上海已成爲全世界生物醫學研發的中心之一。在人類表型組、基因組等研究方面,中國科學家已拔得頭籌。”2023年7月,第三期講壇開講時,萊諾·胡德表示,期待未來能開展更多合作,對生命醫學等領域重要問題開展聯合攻關。

“一個國家數學的真正興起,不在於蕭規曹隨,跟着其他國家的學者做修補工作,而在於自已走出一個重要的科研方向。”2023年4月,第二期講壇開講時,丘成桐表示,“目前爲止,中國數學水平未達後面的地步,卻也超過前述的水平。”在他看來,要認清中國的能力,發揮長處,未來這三年是中國崛起的關鍵時刻。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學問是靠他國培養的,歷史上沒有這樣的先例。”談及人才培養,丘成桐指出,“建設數學大國的重要一關,是在本土培養一批頂尖人才。”選拔人才後如何培養?激發好奇心是第一步。在他看來,從好奇心發展出來的科學,往往會擁有比其他科學都要強大的影響力。

“地球上最具智慧的是什麼?是電腦嗎?是某個人嗎?是諾貝爾獎得主嗎?”2022年11月,首期講壇開講時,邁克爾·萊維特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表示, “基礎科學研究就像買彩票,你無法預測結果,但你可以多買幾張‘彩票’,這更有助於得到一流的發現。”在萊維特看來,基礎科學研究就像螞蟻尋找隱藏起來的食物一樣,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遇到困難與失敗在所難免。

“希望科學能讓更多人理解”是邁克爾·萊維特選擇在浦江科學大師講壇開講的原因,也是市政協作爲發起和主辦方“創設世界上第一個講科學思想的講壇,打造闡釋科學思想的大平臺”的初衷之一。

浦江科學大師講壇致力於圍繞每期主題打造一本期刊、一套叢書、一套系列影音製品、一套智庫成果等“四個一”成果。每期智庫成果通過及時報送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動上海市部分前沿科技行動計劃和學術活動的落地。

科學思想引領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以匯聚和傳播科學思想爲主要特色,以高質量的科學思想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助力上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作用。

原創:政協聯線

作者:政協聯線記者 董瀟韓(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原標題:《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常辦常新,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