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以“一滴不可棄滯”的堅持化風成俗

(原標題:【光明論壇】以“一滴不可棄滯”的堅持化風成俗)

【光明論壇】

作者:陳 朋(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爲功,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實踐證明,作風建設要以“一滴不可棄滯”的長期堅持,久久爲功、化風成俗。

作風建設關係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它不是某一個階段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長期的積累。只有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經歷長時間的不斷積累和循環往復的多層演進,纔會發生質的變化。作風建設同樣如此,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綿綿用力。無論是良好作風的養成還是頑瘴痼疾的消除,都要有久久爲功、化風成俗的思維。

久久爲功不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它向人們傳遞的是持久堅守的認知和態度。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水滴石穿,都是久久爲功的例子,它們蘊含的都是執着的信念、不放棄的態度和長期不懈的努力。比如,愚公提出“山不加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只要挖山不止,遲早總會山開路闊。正所謂:“世界上最快的捷徑,是不走捷徑;世界上最高的回報,是腳踏實地;能長久成功者,必然是長期主義者。”久久爲功的態度與方法能讓人們從更長遠的視角和維度分清“時”與“勢”,革除一時的喧囂、泡沫和浮躁,保持從容、寧靜與定力,賦予眼前的行動以深遠的意義。

化風成俗的根基在於從思想深處形成清醒認識,並轉化爲自覺行動。“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作風建設的前提在於深化思想認識。對於黨員幹部來說,思想上鬆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一些作風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思想防線不牢固、出現了鬆動。諸多案例表明,思想這個“總開關”沒有擰緊,就會有各種出軌越界、跑冒滴漏的現象。因此,要從觸及思想靈魂的角度,深刻認識長期狠抓作風建設的重要性。一方面,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運用黨的創新理論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困惑,檢視作風和精神狀態是否到位。特別是要以此次學習教育爲契機,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提高思想覺悟,廓清思想迷霧,從內心深處認識到長期抓作風建設的真諦所在。另一方面,增強主觀自覺,保持初心本色。“欲事立,須是心立。”思想認知的高度決定行爲的力度。從思想改造着手,認真對標找差,透過現象看本質,追蹤行爲背後的思想認識誤區,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牢牢掌握遵規守紀、立身做人的正確標準和根本標尺。

化風成俗還離不開制度保障。在作風建設中,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歷史和實踐證明,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作風建設必須從制度方面發力。一般而言,制度建設有制度供給與制度執行兩個要素。制度供給主要解決的是制度數量的問題。因此,努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讓作風建設有章可循。這就意味着,要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按照務實管用、易於操作的原則,將該建立的制度建立起來。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因此,在確保必要、充足的制度供給下,還要提升制度的執行力。但是,制度執行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政治生態中展開。事實證明,在一個人人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的生態中,黨員幹部主動踐行制度的意願就強、執行制度的阻力就小。因此,營造健康良性的政治生態就成爲推動制度執行的主要支撐。這就意味着,要強化制度思維,釐清制度執行的公私界限,打造制度執行的良好生態。

繩鋸可斷木,滴水能穿石。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在鍛造優良作風、改進作風突出問題上,只有久久爲功,保持常抓的韌勁、長抓的耐心,在堅持中見常態,才能見成效、治標更治本。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15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