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原標題:【光明論壇·溫故】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袁秀(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近日,習近平主席在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中談道:“‘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我上次訪問馬來西亞是2013年,貴國風光旖旎、文化多元、人民友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時隔12年再次來訪,看到馬來西亞國家發展蒸蒸日上,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語出《管子·形勢》。這句話的原意是形容君主與民衆的關係。管子認爲,國君真心實意地修德施道,四面八方的民衆纔會歸附。所以,對於還沒有見面就讓人產生親近之心的君主,民衆就可以投奔他;對於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君主,民衆應該歸附他。習近平主席引用這句古語,將舊時君主與民衆的關係引申爲當今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賦予其新的內涵。
“未之見而親焉”,沒見面就產生了親近感,因爲氣場相投、理念認同,才能僅憑聲望便有神交之感,故此“可以往矣”,磁場的吸引會超越空間讓相逢相交的緣分開啓;“久而不忘焉”,時間再久也不會忘懷,因爲精神相契、情感相惜,才能深以爲然地經久不忘、同心不離,故而“可以來矣”,超越時間的相擁是殊途同歸的必然。習近平主席藉此表達了中馬兩國穿越時空的友好之情、投契之意。
中國同馬來西亞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鄰邦,海上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跨越千年的友好交往。1300多年前,中國唐代義淨法師渡海求法途經馬來半島,首次用文字記載下古吉打王國曆史;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7次遠洋航海中5次到訪馬六甲,播撒和平友誼種子;80多年前,馬來西亞南僑機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關鍵時刻奔赴雲南,幫助打通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切水不斷”的世代情誼隨着歷史演進愈益深厚。
馬來西亞是東盟成立後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也是最早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東盟國家之一,還是最早響應並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之一。故而,纔有了這種“未之見而親焉”與“久而不忘焉”的相投相契、同心不離。中國和馬來西亞是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常來常往、親如一家。兩國關係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半個世紀,正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敦親睦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理念。“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這句話不僅表達了習近平主席對國與國之間友好的期待,也折射出中國在國際交往中一脈相承的主張。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提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我們既堅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基於共同的夢想和追求,我們息息相通,走到一起,廣交天下朋友;也深知“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因爲志向相合、道義相投的感召,即便相隔山海萬里,也可以成爲伸手即相握的有力相交;更確信“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即使千里之遠也可同心交好,也可友誼堅固如膠似漆,也可情誼堅定堪比金石。“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爲鄰”,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中多次引用古典名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詩句融合了中國主張、中國方案,走向了世界,成爲全球化的時代強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以誠相待,堅持互惠互利,堅持開放包容,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同周邊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加強各領域交流、共同維護和平穩定,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光明大道。在元首外交引領下,尊重各自發展道路、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相互提供戰略支撐日益成爲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的鮮明特徵。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中國已同周邊25個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是1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在中南半島和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集羣”。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利益相融、命運與共,發展戰略的對接、互聯互通的升級、貿易投資的互惠,讓中國同周邊國家的融合發展持續深化,正在形成更爲緊密的共生、協同發展格局。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今天的亞洲,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邁向發展振興的新起點。義和爲利、德廣成鄰,我國同周邊關係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展望未來,以心相交、以誠相待、以情相守,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將繼續指引中國周邊外交的前行方向,爲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和美好亞洲家園作出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08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