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最終勝出或將是能更好平衡安全與發展,供應鏈韌性足經濟體

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剛性需求(如藥品原料、關鍵礦產、消費品)削弱了關稅的威懾力。美國在稀土,中國佔全球精煉產能90%,抗生素原料,中國供應80%,光伏組件,中國佔全球產能80%等領域尚未建立替代供應鏈。國防工業所需的銻、鎂等礦產對中國依賴度超50%。

2023年外國對美直接投資同比下降32%,製造業PMI連續15個月低於榮枯線。美國兩黨對華強硬競賽導致政策反覆,企業難以做出長期投資決策。半導體行業協會已多次警告過度管制將損害美國技術競爭力。

我方或將進一步實施稀土管制,2023年對鎵、鍺出口許可制已導致全球價格暴漲300%。逐步減少波音訂單,佔比從2018年54%降至2023年16%。我方或將繼續實施對美元資產減持,我國持有美債規模從2013年峰值1.32萬億美元降至2024年7750億美元。我方具備獨有的內需緩衝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4萬億元,約6.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市場的70%,數字經濟佔比超40%提供結構性支撐。

短期看,美國CPI未來可能突破6%,目前3.4%,尤其是藥品,佔美國仿製藥進口78%,和電子產品價格飆升。中期看,若我國限制關鍵礦產,美國F-35戰機生產可能停滯,每架需417kg稀土。長期看,全球供應鏈重組成本或達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企業承擔超60%。

白宮的關稅策略本質上是將冷戰思維應用於深度相互依賴的現代經濟體,其根本缺陷在於,時間維度錯配,成本轉嫁侷限以及技術霸權幻覺。供應鏈重構需5-10年週期,而政治選舉週期迫使決策短期化。美國消費者最終承擔90%的關稅成本。我國在光伏、鋰電池、5G等領域的全球市佔率超60%,形成反制技術生態。

這場全球關稅戰,能最終勝出的是那些能更好平衡安全與發展、具備供應鏈韌性的經濟體。當前數據表明,我國工業體系完備度,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41大類,和數字基建滲透率,5G基站超337萬個,正形成新的非對稱優勢結構。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