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暫停,全球化新共識正在形成|出海潛望鏡
“終於從河裡被撈上岸了,就是這種心情。”5月12日中美雙方發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後,在義烏做服裝大宗貿易的陳立,感到終於鬆了口氣,馬上與美國客戶聯繫“抓緊發貨。”
根據中美髮布的聯合聲明,美方承諾取消4月8日和9日對中國商品加徵的共計91%的關稅,中方相應取消91%的反制關稅;針對4月2日對中國商品加徵的34%對等關稅,美方將其中24%的關稅暫停加徵90天,保留剩餘10%的關稅,中方也相應暫停實施24%的反制關稅,剩餘10%的關稅予以保留。
經過40多天的極限拉扯,中國以堅定的立場和及時的反制措施,維護了自身正當權益和國際公平正義,也成功讓美國停止了瘋狂加稅,重新回到談判桌來。
從市場反應來看,“此次關稅削減幅度超出預期”,摩根大通、瑞穗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當天均對聯合聲明做出積極評價,美國三大股指也創下4月9日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漲幅,截至收盤道指漲2.81%,納指漲4.35%,標普500指數漲3.26%。
中美達成初步協定,短期來看,雙方企業都能暫時舒一口氣,也爲市場注入積極情緒提供支撐;長期來看,每個人也都意識到,這遠非關稅之爭的終局,國際貿易格局的持續變化正在倒逼企業形成新的全球化共識。
後續協定中更多細則的談判進展如何,特朗普是否會突然改變心意,美國與其他國家將達成怎樣的關稅協議……關稅大棒輕輕擱下,但昨日的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
1 外貿四月天:恐慌與焦慮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陳立就發覺美國的生意不好做了。“訂單在逐漸減少,特朗普又當選美國總統,當時想到會有摩擦,誰知道直接扔了個核彈,確實沒有準備好。”
4月2日,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一出臺,整個義烏外貿圈被這顆“核彈”炸懵了。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上班的鄧玉回憶道,“第二天市裡領導就來走訪,安撫大家的情緒,既然領導都來了,大家都明白情況有多嚴重。”
4月9日凌晨,“對等關稅”政策正式生效。一天後,陳立的美國訂單被客戶全部取消。“客戶也無法理解特朗普的決定,他們不敢突然調價,也無法承受這麼高的關稅。”
突然沒了生意的陳立,此後一個月陷入強烈的焦慮情緒,“心理上完全不能接受,每天還要不停和客戶拉扯。”有的美國客戶要求陳立承擔一部分損失,也有的客戶和他商量分攤關稅成本,“他們也怕丟了國內的市場,想先出一部分重要的貨。”
根據《財經》雜誌對2024年中國海關總署數據的統計,紡織製成品對美出口佔比達到32.2%,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一,因此受加徵關稅的影響極大。而以對美線下大貿業務爲主的陳立,又屬於紡織行業中受傷最嚴重的羣體。
除了紡織品,人發製成的假髮和鬍鬚商品是另一個“重災區”。全球80%以上的假髮產品來自中國,2024年中國該類商品對美出口佔比高達62.02%。
其中,絕大多數產品來自著名的假髮產業帶河南許昌。“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許昌一家假髮公司工作的王敏告訴我們,上個月公司停工一週,整個產業帶的傳統貿易訂單在加徵關稅後基本全面叫停,佔到市場總量的60%。“爲了穩定員工情緒,這邊的企業大多暫時調整或放慢了生產計劃,讓員工輪流上班,或者減少工作時長儘量維持。”
雖然智能手機、鋰離子蓄電池、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行業,同樣有很高的對美出口規模,但相比於服裝或假髮等傳統產業,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議價空間更大,因此抵禦關稅衝擊的能力也相對更強。
而其中不屬於剛性需求,消費者可買可不買的消費升級類電子產品,則明顯受到更大沖擊明顯,比如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AI硬件。據智能涌現報道,行業內根據經驗總結,每加50%關稅,AI硬件企業的淨利潤率下跌10%。如果終端售價不上漲,超100%的關稅會讓所有AI硬件企業對美業務虧損。在關稅協定未達成前,業內已有多家投資機構準備暫停對相關項目的投資。
2 美國態度超預期緩和,外貿企業“喘口氣”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資深外貿專家霍建國此前估計,沒有有效談判進展的情況下,“對等關稅”政策至少將持續3-5個月,而特朗普是否會改變主意,主要取決於美國經濟的表現。
對美國來說,高關稅除了導致中國消費品進口減少,可能引起通貨膨脹,農產品、能源以及波音飛機等產品對中國的出口也會受到反制關稅的影響。
就在所有人做好了“過苦日子”的準備後,美國卻只過了一個月便轉變態度:
但是直到5月初,市場還看不到中美貿易談判存在進展的可能性。5月2日,美國對中國“800美元小額豁免”的T86政策正式取消。5月8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想談?可以,但是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甚至想犧牲中方的原則和立場來達成協議,那是絕不可能的。”
因此,5月12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佈,對於很多和陳立一樣處境的商家來說是個不小的驚喜,“終於可以喘口氣了。”
同一天,特朗普頒佈修正行政命令,將低於800美元小額包裹的從價關稅稅率從120%降低到54%,維持每件小額郵遞物品100美元的從量關稅。同時撤銷原計劃於6月1日將小額郵遞物品的從量關稅從100美元提高至200美元的規定。100美元/件的固定關稅提前至5月2日生效(原6月1日)——這意味着小額包裹的清關成本將大幅降低。
王敏告訴我們,許昌假髮產業帶上的許多工廠,已經恢復了對美國的訂單。5-7月因爲天氣較熱,是美國假髮市場的淡季,現有積壓的庫存最多到7月可以消化完,後續訂單也會陸續恢復。但是關稅衝突仍然給商家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王敏估計公司今年30%的銷量受到影響。
面對損失,陳立開解自己道,“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3 全球化2.0時代,新共識下的出海
陳立覺得,過去一個月鬧劇式的關稅戰,“就像夫妻離婚了又復婚,隔閡總還是在的。即便沒有這次關稅戰,過去做外貿的紅利期也一去不復返了,生意肯定不可能回到以前。
上世紀90年代初,隨着蘇聯解體,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站在今天回頭看,1.0版本的全球化,本質上是以美國爲中心形成的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當下美國對世界多國的貿易逆差高企,也是這一“舊秩序”的必然結果。
而隨着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世界朝着“逆全球化”的趨勢發展,或者說逐漸進入了經貿關係更加多邊的全球化2.0時代。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在特朗普的反反覆覆中,外貿從業者逐漸走出最初的恐慌與憤怒,對於當下的世界格局開始形成新的共識:即未來企業出海不再是某個單一市場的擴張,也不只是簡單的商品出口,而是“born to be global(生而全球化)”的市場佈局與更加區域化的價值鏈重構。
但是長期靠美國市場過慣了“舒服日子”的企業,想轉變經營思路並非易事。
陳立認爲,對他這樣對抗風險能力小的商家來說,轉移市場是另一場更冒險的賭博,“不動比亂動是更安全的做法,大不了少掙點唄,以後有機會再慢慢調整。”
而一些實力更強的企業已經行動起來,將生意重心向歐洲市場轉移。“好幾個只做美國市場的大賣都殺過來了”,在法國經營戶外傢俱獨立站的李露薇注意到,美國加徵關稅後,原本“歲月靜好”的歐洲市場,出現了更多中國賣家的身影,“他們直接以更低的價格來卷我們,把市場份額搶過去,我最近也在想怎麼應對。”
電商平臺也在順應這一趨勢,從去年開始將更多流量向佈局海外倉的半托管模式或者本對本商家傾斜。市場情報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2025年4月,Shein在法國和英國的廣告支出月環比增長35%,Temu支出也分別增長40%和20%。
最早一批入駐Temu的頭部賣家蘇間透露,今年北美市場在Temu大盤中的佔比已經下降到20%,SHEIN美國業務的重要性也在下降。“最好的方法是跟着平臺走,能賣到哪就賣到哪。”
一些曾經被忽視的邊緣市場,也正在被更多商家重新看到。過去一個月,非洲B2B綜合電商平臺Egatee的創始人查九蘭,不斷接到商家打來的電話,“很多在主流市場競爭力不夠,猶豫要不要做非洲的商家,都來問我怎麼開賬號了。”
無論是繼續做堅定的“美國市場主義者”,還是及時跳轉船頭尋找新機會,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間內,企業都將繼續懷着複雜的心情在迷霧中前行。但堅持“走出去”的方向不會改變。就像陳立說,“對我們外貿人來說,不出海,又去做什麼呢?”
草根創業,是中國外貿人的底色,過去,這羣來自五湖四海的老闆們雖然背景各異,但總能憑着一股衝勁兒紮下根。經歷一輪又一輪產業升級和發展躍遷,創業者持續涌現,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各自攻關,走上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業之路。
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發展韌性,能夠支撐越來越多企業經歷波峰浪谷,度過短期陣痛,從單一市場走向全世界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