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vs.稀土戰/北京揮「稀土」劍 衝擊美與盟友

中國已開始限制稀土出口,將很快影響到科技及軍事產業。圖爲中國大陸工人將稀土運至港口。(路透)

北京將稀土作爲戰略工具造成全球供應鏈重大變化,大陸未來可能進一步利用稀土影響市場,在科技戰、經貿競爭與外交關係發揮更大戰略作用。

美國總統川普自1月20日上任以來,已對包括中國大陸、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祭出「關稅大棒」。然而,作爲全球稀土供應的主要國家,大陸近年來持續強化對稀土資源的控制,儼然已將其作爲應對國際經濟與外交挑戰的重要戰略工具。

面對美國接連的關稅措施以及對其高新科技產業的圍堵,北京似乎已有所準備,尤其在稀有金屬領域,不僅加強對內管理,也對出口設下更多限制,用以確保在地緣政治博弈中保持優勢。

川普重返白宮後即於2月1日簽署行政令,對墨西哥、加拿大輸美商品加徵25%關稅,並對大陸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之後,美國暫緩對墨、加兩國加稅措施,惟對大陸加稅措施則按期於2月4日生效。大陸當時採取反擊措施,對美國部分輸陸商品加徵10至15%關稅,並對鎢、碲、鉍、鉬、銦等五項稀有金屬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此後,美中關稅角力持續,展開數度交鋒。

稀土霸主 全球產量逾6成

稀土是元素週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BBC中文網提到,過去幾十年來,大陸已成爲開採與加工稀土礦物的領導者,佔全球稀土產量的六至七成,並掌握近九成的加工能力。

大陸加強管制稀土,不僅對美國造成影響,連帶日本、南韓與歐洲等「美國盟友」也因稀土供應受限而面臨挑戰。日本經團聯代表團今年2月赴大陸訪問時,曾向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提出放寬稀有金屬出口限制的訴求。大陸官媒「環球時報」曾指,2023年,大陸宣佈對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和電動車的鎵與鍺等戰略性金屬的出口實施許可管制,並將稀土相關技術納入「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

澳媒《坎培拉時報》(The Canberra Times)2024年5月指,澳洲礦砂和稀土公司伊盧卡資源公司(Iluka Resources)執行長奧利裡(Tom O'leary)示警,北京正尋求將關鍵材料的供應「武器化」,「稀土是中國表現出準備將其控制武器化的極少數金屬之一」,其主導地位是透過生產優勢和對價格的影響來實現。「除對電動車和風力渦輪機的生產至關重要外,重稀土鏑和鋱在國防和國家安全方面也有關鍵應用。 」

抓資源控市場 保持優勢

除對外實施出口限制,大陸還加強對內資源的管理,以確保戰略資源牢牢掌控在當局手中。2024年公佈「稀土管理條例」將其定爲國家所有,並實施全產業鏈監管。今年也公佈「稀土開採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的公開徵求意見稿」,再度收緊稀土相關管理。此外,北京也推動稀土業整並,提高產業集中度,透過中國稀土集團等大型國企主導市場。大陸利用「一手抓資源、一手控市場」的策略,使其在全球稀土競爭中保持優勢。

中國稀土集團董事長劉雷雲近期發表以「加大科技創新 推動我國(中國大陸)從稀土大國邁向稀土強國」爲題的文章稱,要積極探索科技投入各種有效形式,加速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主體等多元化多管道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從國家層級建立稀土產業升級基金、稀土基礎及應用基礎科研基金等重大平臺,爲稀土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要讓稀土科技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國際合作 獲多國開採權

在強化對內管理外,北京亦透過「一帶一路」戰略,積極與拉丁美洲及非洲加強礦產資源合作。目前已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納米比亞等地取得鈷、鈦等重要礦產的開採權,這兩者爲電動車電池與航空太空工業的必須資源。此外,還與巴西、阿根廷等國簽署多項稀土與鋰礦合作協議,以鞏固其在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力。這些合作不僅強化大陸對關鍵礦產的掌控,也減少美國及其盟友對其稀土政策的制約能力。

北京將稀土作爲戰略工具造成全球供應鏈重大變化,隨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性增加,大陸未來可能進一步利用稀土影響市場,並在科技戰、經貿競爭與外交關係中發揮更大的戰略作用。正如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羅奇去年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這只是開始,北京手上還有很多能讓美國頭痛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