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影響降溫、8月 CPI 年增1.6% 主計總處估9月再縮小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 記者歐芯萌/攝影
主計總處5日公佈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上漲1.60%,較7月CPI年增率1.54%增長,不過仍連續4個月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說明,全球經濟受到美國關稅的影響有點降溫,8月農工原物料價格疲弱,加上新臺幣升值,有利於國內物價穩定。預估9月CPI漲幅有機會比8月還要縮小。
主計總處統計,8月CPI總指數相較7月上漲0.46%,主因蔬果受7、8月接連之颱風豪雨影響,數量減少因此價格上漲,加上肉類及蛋類價格上漲所導致,不過成衣及機票價格有下跌,因此抵銷部分漲幅。
曹志弘表示,8月食物類漲2.16%,原因是蔬菜及水果受丹娜絲與楊柳颱風帶來之豪雨影響,價格分別上漲27.69%及4.61%,蛋類及肉類亦分別上漲6.34%及1.20%。
曹志弘提到,民生部分漲幅較高者,包括蔥漲39.86%、高麗菜漲14.97%、火車票漲9.63%、豬肉漲8.09%、住宅管理費漲5.32%等,漲幅比較顯著,因此民衆會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更爲深刻。此外,外食費漲3.34%,房租漲2.29%,持續呈現上漲態勢。
曹志弘表示,豬肉、雞肉分別上漲8.09%及2.87%,麪包上漲4.15%。豬肉上漲幅度是18個月以來新高,主要是颱風豪雨災害等氣候影響。
曹志弘指出,國際農工原物料,8月原油價格超過一成,其餘農工原物量是漲跌互借。依照主計總物調查結果,8月以美元計價進口物價,是連續34個月下跌,加上新臺幣對美元升值的影響,加大新臺幣計價的進口物價跌幅。若以新臺幣計價的進口物價,已連續5個月下跌。
曹志弘說,並計國產內銷品後,內銷品也是連5個月走跌。內銷品走勢,影響廠商從原物料到中間投入各生產階段的成本,內銷品價格平穩的話,有助於舒緩未來國內商品的上漲壓力。
他表示,去年9月臺風很多,所以基數比較高,今年9月天候相對平穩,預估9月CPI漲幅有機會比8月還要縮小,並且同樣也是小於2%。
曹志弘強調,全球經濟受到美國關稅的影響有點降溫,因此從農工原物料價格可以看出,8月價格比較疲弱。我國原物料高度仰賴進口,原物料價格下跌,對我國進口會有一些抑制效果,加上新臺幣升值,有利於國內物價穩定。
他提到,大家擔心美國有關稅,所以怕美國製造產品漲價,國內要進口美國商品可能就會比較貴,這對國內物價有外溢效果。不過,國際農工原物料走弱的抵銷之下,整體判斷,關稅對國內物價影響不大。
至於房租,曹志弘說,主要受到整體物價、住宅維修費、利率、房價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房東對於租金的調整。目前整體CPI比較平穩,住宅維修費近四個月漲幅,回落到2%以下,所以前兩項因素的影響不大。內政部公佈今年第1季住宅價格指數,年增率連兩季縮小,主計總處判斷,房租漲幅雖然還是大於2%,但不會再明顯擴大。
曹志弘也說,外食漲幅從去年11月起,到今年8月,連續10個月維持在3%以上,外食大家經常消費,所以關注度比較大。不過整體商品類價格持穩,今年4月沒有調整電價,後續研判應該不會再明顯擴大。廠商調整價格有很多因素,主計總處觀察因電價未調、商品成本平穩,即使再有調整也不會明顯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