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未定臺幣「強強滾」 中小企業哀難以招架
▲美國總統川普於7日公佈對日、韓等14國課徵的關稅稅率,另又簽署行政命令,將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從7月9日延至8月1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於7日公佈對日、韓等14國課徵的關稅稅率,另又簽署行政命令,將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從7月9日延至8月1日。臺灣至今尚未接獲美方關於對等關稅通知函件,關稅懸而未決,徒增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臺幣強升近二個月,幅度驚人,無論是大型出口型企業,或是中小型出口企業,均難逃匯損影響。
有避險能力,且毛利率高的企業,衝擊相對較小,但絕多數的中小企業無避險能力,匯損吃掉獲利;若加上山雨欲來的關稅,隨時引爆的中東及兩岸地緣政治風險,那真是欲哭無淚。然而,經濟部最近才啓動跨部門小組,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似乎動作慢半拍,效果恐大打折扣。
臺幣由強升 進入緩升階段
今年4月新臺幣仍在33元附近,但因美元資產遭拋售、美元走貶、熱錢流入及出口商拋匯等外在因素,以及與美關稅談判期間,央行未大舉進場干預所致。
5月初新臺幣開始急升,單月大漲2.088元、漲幅6.98%,爲1989年以來最大單月升幅。進入6月還是升不停,在預期升值的情況下,新臺幣在6月27日以29.140元開出後持續走升,盤中升破29整數關卡,甚至升至28.904,再創三年來新紀錄。
且6月新臺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及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雙雙續揚,NEER升至106.32,創2005年4月有統計以來新高紀錄,REER也升至104.63,創2023年11月以來近20個月新高。
7月進入緩升階段,川普政府日前公佈第一波新關稅名單,市場觀望氣氛濃厚。7月8日,新臺幣呈現橫盤整理,最高僅貶至29.081元,終場收在29.068元、小貶2分。根據央行統計,截至7月8日,美元指數自2023年底與2024年初起分別貶值10.37%與4.04%,而臺幣則分別升值12.77%與5.73%,居亞洲貨幣之首。
▼各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貶幅度。(圖/作者提供)
中小企業逾九成八 無避險能力者居多
根據2024年出版的《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2023年臺灣全部企業總家數爲169 萬3,014家,較2022年增加2.46%。中小企業共有167萬4,061 家,佔全體企業家數的98.88%,年增率爲2.47%。
其中,約有8成(80.23%)屬於服務業,且近半(45.52%)爲「批發及零售業」;獨資經營比率爲51.91%;區域分佈集中於北部,家數佔46.12%,銷售額佔56.98%。
中小企業銷售額爲28 兆7,603.46億元(臺幣,下同)佔整體企業銷售比重超過5成(52.66%),年增率爲0.59%。其中,中小企業內銷額爲25兆 7,413.22億元(佔全體企業總內銷額的 61.62%),年增率爲 3.03%,中小企業出口額爲3兆190.24億元(佔全體企業總出口額的23.52%),年增率爲-16.31%。
此外,依據財政部資料,臺灣出口導向的企業大概有4.6萬家,幾乎是製造業,這些製造業報價方式8成左右都以美元計價,而中小企業對風險承擔能力比較薄弱,受這波匯損影響,早已哀鴻遍野。
尤有進者,除匯率問題之外,由於臺美關稅談判還沒定案,廠商擔憂訂單不確定性增加,又怕接單之後因匯率問題而虧損,經營壓力已然層層堆疊。
關稅加匯損衝擊大 一頭牛被剝兩張皮
觀今鑑古,臺灣過去也多次歷經臺幣強升,造成出口企業嚴重匯損情況。如 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期間,新臺幣曾強升至28元兌一美元。
當時雖有部分企業成功轉型、提升附加價值,但更多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則難以承受壓力,最終還是關廠,不少人失業,留下遺憾。
據悉,本波新臺幣超乎預期狂升下,不少貿易商坦言,新臺幣對美元一口氣升值逾10%,過於快速,等於直接壓縮本就有限的利潤空間,部分出口產品原本僅有3%至5%的毛利率,在沒有避險的狀態下,等於「賣越多賠越多」。
匯率不穩定,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成本,造成「不敢接訂單」的處境。因爲多接一張就會多虧損一張,且「匯率每升1%,虧損就增加1.5%」。
另舉一例,臺灣螺絲出口國家數不少,但平均毛利率僅有約15%,這幾波臺幣升值讓業者毛利幾乎歸零,衝擊遠大於美國對等關稅,而且連帶波及相關供應鏈,包括供貨給螺絲廠的抽線等中上游業者。
政府終於出手相救 可惜腳步慢了半拍
今人不解的是,臺幣已升值近二月,匯損早已造成,第二季財報絕對難看,而政府相關單位至今纔出手相救?經濟部於7月初舉行記者會,成立「協助產業因應匯率變化任務小組」,整合中小企業署、產發署、貿易署及財金相關部會,每日召開會議,初步運作3個月,全力監控匯率趨勢與提供支援;任務小組協調八大公股行庫,在其網站設置「中小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專區」,推廣遠期外匯、外匯選擇權與自然避險等工具,流程力求簡便且低成本。同時推動五大金融支援方案,提供出口型中小企業低利貸款及信用保證。
▼政府協助出口型中小企業的主要政策。(圖/作者提供)
管見以爲,經濟部針對新臺幣升值對中小企業造成的影響,迅速成立跨部門任務小組,並推出多項融資及出口支援措施,顯示政府協助企業應對匯率波動的決心。這些措施有助於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並提升其出口競爭力。
然而,政策的實施腳步太慢,效果仍需觀察。再者,融資方案的申請流程是否簡便、審覈速度是否迅速,以及企業對於匯率避險工具的認識與運用能力,都是影響政策成效的關鍵因素。此外,政府亦應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務與風險管理教育,提升其自我應變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匯率波動。
此外,財政部昨公佈我國6月出口金額533.2億美元,創單月新高,其中6月對美國出口規模爲172.7億美元、增幅90.9%,都刷新曆年單月紀錄。
統計今年上半年對美出超達662.3億美元,成爲我最大出超國,超越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359.6億美元,創有統計以來首見上半年對美出超規模超越陸港。對美出超如此大,必不利於與美國貿易談判,恐怕要以臺幣升值來抵消順差。
未來,聯準會(Fed)一旦降息,美元指數必然下降,也會助長臺幣升值壓力。總體而言,臺幣仍有升值空間,經濟部的政策措施爲中小企業提供了支援,但仍需持續關注政策的落實情況,並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與優化,才能奏效。
有道是,預防重於治療。筆者建議相關單位宜建立早期預警系統,提前防範未來可能的變化,及早因應,降低損失,纔是上策。
▼多數的中小企業無避險能力,匯損吃掉獲利;若加上山雨欲來的關稅,隨時引爆的中東及兩岸地緣政治風險,那真是欲哭無淚。(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