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鬆綁引發90天“搶運潮”
近日,國際物流圈突然迎來一場搶運潮,中國出口美國的航線,艙位幾乎爆倉,訂單量激增。此次搶運潮的導火索,便是5月12日中美日內瓦經貿高層會談。雙方明確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迅速引發資本市場正向反饋,更讓外貿行業迎來一場“及時雨”。不少貨主迅速行動,趕在90天窗口期搶艙發貨,物流市場熱度飆升。
據國際物流企業“運去哪”透露,5月底前的美線艙位幾乎接近爆倉,5月12日至13日,訂單量突然大幅回暖。貨主們押注關稅下降後物流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因此搶在窗口期加速發貨。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指出,中國出口美國貨運量持續增加,特別是二季度以來,美線運輸需求逐步回暖。此前,運價長期低迷,甚至一度持續回調。但現在,市場逐漸復甦,運價逐步企穩。搶艙大戰加劇了供需緊張,勢必推高運價,形成需求“擠兌”效應。
但市場上也有不同看法。海通國際指出,這一波搶運潮,更多是貨代提前鎖倉,而非終端實際需求的大規模啓動。很多貨主只是爲了預防後期運力緊張,提前佔位,並非訂單量真的迎來爆發。因此,即便短期運價上漲,能否持續還要看終端消費能否跟進。如果市場消化能力不足,後續運價仍存在反覆的可能。
綜合來看,搶運潮在短期內確實拉高了美線運價,但能否長期支撐,還要看後續訂單量和市場需求的匹配。提前鎖倉雖然緩解了倉位壓力,但如果沒有實際需求支撐,價格上漲很可能是“虛火”。資本市場的反應積極,但物流行業還存在較大變數。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