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是把“雙刃劍” 貿易戰一觸即發 這些市場信號正在暗示美國消費者能否倖存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充斥在大街上各個角落的新聞,彷彿在告訴人們可能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甚至蕭條。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方法的混亂不確定性——他的支持者可能稱之爲“交易的藝術”——給企業帶來了各種難以預料的問題,並使許多市場陷入恐慌。
但消費者應該害怕嗎?
目前看來,可能不會。如果他們能夠跟上早期疫情令人難以置信的通貨膨脹的步伐,消費者應該能夠經受住關稅引發的任何風暴。
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最近預測,對中國徵收10%的關稅上調以及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擬議徵收25%的關稅,通貨膨脹最多都會增加0.8%。
這一估計甚至比乍一看看起來更不嚴重:美聯儲的模型假設消費者不會改變他們的購買偏好,在下文討論的某些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改變。
同樣,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對宣佈的關稅高度批評,預測,假設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報復性關稅,美國通脹率將在2025年從基線上升0.9%,然後逐漸減少。
然而,有趣的是,他們的模型描繪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更激烈的結果,同年,基線通脹率將分別增長3%和4.1%。
在19世紀發明全面戰爭之前,大量的戰爭——包括貿易戰,其中“戰爭”不僅僅是一個隱喻——可以廣義地描述爲針對具體和有限權利要求(例如,在邊境領土)的有限交戰。
美國和中國之間正在進行的貿易戰是兩個大國之間爭奪全球霸權的衝突,與我們瞭解和鄙視的現代全面戰爭有着最大的共同點。這並不是說外交沒有潛力在這裡消減貿易爭端,而是說美國對中國的警惕遠不止消費品的製造。
但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呢?消費者真的應該爲與這兩個國家曠日持久的貿易衝突做好了好戰嗎?還是這些關稅威脅只是實現某些政策目標的手段?
如果是後者,美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鑑於兩國領導人迅速同意美國對邊境安全的要求,以換取一個月的延遲,成功似乎非常合理——而且,如前所述,加拿大和墨西哥可能會承受不成比例的通貨膨脹。
然而,即使假設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是長期的,它們將如何影響消費者?
關於特朗普的關稅是否會導致消費品的大幅通貨膨脹,有兩種理論——理論是這裡的關鍵詞,因爲美國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徵收過如此規模的關稅了。
第一個是大衆共識,是的,他們會的:進口商將支付這些關稅,並將價格上漲轉給消費者。
第二,經濟學家Stephen Miran最近有力地表達了這一點,預測美元兌墨西哥比索(或人民幣或加元)將與關稅率成正比,使美國人在進口方面具有更大的購買力,並大大抵消了通貨膨脹的風險。
然而,存在一種風險,即即使Miran的模型在理論上可以成功,在實踐中也會阻止它這樣做。
許多經濟學家認爲,公衆將通貨膨脹視爲一頭的牛市,即使它們相對不受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的隔錮,也能使公司能夠增加利潤率。但辨別哪些價格上漲是由“真正的”通脹引起的,哪些是由簡單的貪婪引起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將是一項混亂的任務。
關於通貨膨脹,關稅既是真正的風險,也是方便的藉口。然而,並非所有行業都會受到同等的影響。下面將重點關注容易受到即將到來的貿易中斷的不同部門,以及一些或多或少應該受到干擾的部門。
消費品
關稅可以實現兩個目標之一。像任何其他稅收一樣,關稅可以爲美國政府籌集資金。但他們只能與消費者拒絕改變購買習慣成正比地這樣做。
從長遠來說,關稅可以保護甚至振興國內產業。然而,作爲衆多因素之一,這一目標取決於消費者購買帶有國內來源的美國製造產品。總體而言,這兩個目標不是相互排斥的。
汽車
汽車製造商在最近一輪的收益電話會議上對關稅的影響非常直言不諱。福特首席執行官Jim Farley表示,他相信他的公司可以經受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幾周關稅”。
但Farley警告說,如果關稅持續更長時間,它們“將對我們的行業產生巨大影響,數十億美元的行業利潤被消滅,並對美國就業產生不利影響。”他總結說:“關稅也意味着客戶的價格會更高。”
Cox 汽車公司正確地指出,國內汽車市場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運營密切相指,並表示“在美國市場50款最暢銷的車型中,約佔市場量的60%,一半將受到關稅的直接影響。”Cox補充說:“沒有一家主流汽車製造商能倖免於痛苦。”
根據美國銀行的分析,在美國製造商中,汽車行業最依賴進口,進口占其總收入的24%。在燃料(2840億美元)之後,汽車零部件(2640億美元)佔進口到美國的大部分中間產品。
如果說有一個面向消費者的行業,圍繞關稅的恐慌是合理的,那似乎是汽車行業。國內車型過於依賴進口材料,而自2024年10月時任總統拜登將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提高到100%以來,負擔得起的中國製造汽車被排除在市場之外。除了購買韓國(目前沒有關稅,輕型卡車除外)或日本(低於2.5%的關稅)汽車外,消費者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國內輕型卡車——傳統原始設備製造商的核心部分——應該從特朗普的放松管制立場中受益,根據該立場,排放標準將放寬,電動汽車授權將被撤銷或取消。
特朗普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威脅很可能被用來從這些國家獲取有利的條件。如果實施,這些關稅可能低於25%,或者只是短期的。
中國是一個不同的故事,因爲自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或拜登政府以來,對許多中國商品(包括墨西哥汽車工廠使用的中國鋼鐵和鋁)徵收關稅。與中國的一場強度適中的貿易戰似乎得到了兩黨的支持,因此美國消費者不應該期望很快實現他們的夢想。
食物和飲料
食品和飲料的前景不如汽車的前景明確,因爲消費者通常有國內的免稅替代品。
然而,首先,在美國銷售的奧利奧中,大約有一半是在墨西哥薩利納斯的Mondelez工廠生產的,然後進口。素食主義者可能想考慮自有品牌替代品。
如果對墨西哥的持久關稅成爲現實,新鮮農產品是另一個將受到改變的領域。毫不奇怪,在美國銷售的鱷梨中約有90%是從墨西哥進口的。根據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分析,在更大範圍內,美國消費的水果和四分之一的蔬菜來自墨西哥。
除了鱷梨,最脆弱的物品是酸橙、辣椒、黃瓜以及淡季漿果和西紅柿。消費者在這裡的解決方案可能是根據季節和地點多吃農產品。但就關稅而言,墨西哥農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是一把雙刃劍:大約80%的出口銷售額在邊境以北,鱷梨是墨西哥第四大最有價值的農業出口,僅次於啤酒、龍舌蘭酒和漿果。
啤酒是一個有趣的部分,因爲美國並不缺乏國內生產。擁有Modelo和Corona的Constellation Brands在美國不擁有任何啤酒廠。然而,其公司總銷售額的82%和營業收入的95%來自向美國銷售啤酒。
消費者可以想象用國內選擇取代這些產品,或者他們可以擴展到精釀啤酒或Trappist啤酒的令人興奮的世界——即假設比利時不會被關稅所打。
關於肉類,美國是加拿大牛肉的淨進口國,也是墨西哥豬肉和雞肉的淨出口國。從12月到1月,牛排的價格上漲了近3%,可能會變得更加昂貴。因此,隨着國內剩餘的市場氾濫,消費者可能會迴避牛肉作爲晚餐,轉而轉向白肉(或其他白肉)。
最後,食用油可能會受到關稅的影響,但消費者是否會注意到是值得懷疑的。根據美國的說法農業部,美國人在2024年消費了1250萬噸大豆油。菜籽油主要從加拿大進口。因此,如果對加拿大徵收關稅,消費可能會受到打擊。但美國是世界領先的大豆生產國之一,其大部分出口都流向中國。
如果與中國的貿易戰惡化,美國可能會從國內剩餘生產更多的大豆油,以彌補油菜籽油的損失。這兩種產品都是中性油,具有相當的煙點(大豆油略高)和營養價值,因此可以自由進行這種替代。
電子產品
爲了回擊美國對其出口徵收10%的關稅,中國在2月初宣佈,將限制五種稀土礦物的出口,這些礦物用於各種電子產品。這一限制還不夠絕對禁止,受影響最大的部門——國防和替代能源——基本上不是面向消費者的。
儘管如此,中國仍然在全球稀土礦產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這一最新舉措是一系列限制之一,這些限制使電子製造商處於平衡地位。今年早些時候,佔全球鋰供應近四分之三的中國提出了限制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電池製造所需的出口的想法。這個提案尚未成爲政策。
蘋果正在從中國撤資業務。在上一個關稅週期中,蘋果能夠爲iPhone申請豁免,儘管這次似乎沒有這樣的運氣。
然而,自2017年以來,蘋果一直在印度生產iPhone,該產品佔該公司上個季度收入的一半以上。特朗普連任後,它加快了加強印度業務的計劃,不僅因爲它尋求免受關稅保護,還因爲該國是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的所在地(僅次於中國)。
主要電器更不受各種關稅情況的隔鉸。惠而浦——擁有KitchenAid、Maytag和......惠而浦等品牌——在美國國內銷售80%的產品。此外,其美國製造業中使用的80%的投入來自國內。按成本劃分,其餘20%的投入來自墨西哥(主要用於冰箱)和中國(主要用於微波爐)之間的2比1。
1月下旬,特朗普在共和黨議員的演講中宣佈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對半導體徵收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