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亂象下的美國海關:特朗普政策多變或令整個系統陷入混亂

財聯社4月17日訊(編輯 馬蘭)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說得輕巧,但對於實際執行的美國海關來說無異於“極限挑戰”。

就在美國對等關稅生效的4月9號,美國海關就出現了系統故障,直到10個小時後關稅才被正確計算。

本週一,美國海關又更新了數據,稱自4月5日以來,美國海關以及邊境保護局徵收了超過5億美元的關稅,但又與特朗普聲稱的每天20億美元關稅收入相去甚遠。

嘉信理財首席全球投資策略師Jeffrey Kleintop表示,鑑於美國海關目前面臨着嚴重的人手短缺,以及額外的軟件挑戰,執行新的關稅將會非常困難。

海關變”超人“

Kleintop詳細描述了他的計算過程,稱歷史數據顯示美國邊境保護局在港口對進口商品進行分類和評估的專員人數可能略多於1000人,考慮到美國有70個港口,且不同港口的吞吐量不同,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可能分到310名專員。

他補充道,下週這兩個港口將處理11.5萬個標準箱,大部分來自於上海,那就意味着每位專員每天大約要處理50個標準箱。而即使用X光進行檢查並與裝運單據進行覈對,每個箱子就要15-20分鐘,而實物檢查則至少需要一個小時。

在這一簡單算法中,美國的關稅專員顯然需要具備一些超人的能力。即使不吃不喝地工作,專員們每天也至少需要工作超過12個小時,而這還是在美國企業“誠信守法”的前提下。

拉雷多美國海關經紀人協會主席Jorge Cavazos也指出,美國報關行的作用變得驟然重要。報關員現在只有幾天的時間向美國海關提交入境摘要並附上正確的數據,其中要考慮全面關稅、鋼鐵關稅和互惠關稅,然後誰豁免了這些關稅,誰來處理這些關稅……

壓力巨大的Cavazos強調,關稅不僅影響到報關行業,所有與物流相關的行業,還會影響消費者,因爲關稅是一種可能對經濟造成損害的稅種,最終將由消費者進行買單。

企業出花招

準備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層出不窮的求生套路。物流公司Flexport持牌報關員Angela Lewis透露,美國海關的平均檢查率在3%至5%之間,去年就有價值超過3.3萬億美元的商品進入美國,海關根本不可能對所有貨物進行檢查。

她還認爲,現在關稅的實施方式以及速度,使得一些欺騙和逃稅行爲變得更加容易,近幾個月的美國貿易政策變化速度確實讓美國海關陷入了困境。

Kleintop則警告,一旦供應商和進口商違反規則的話,美國海關“極限挑戰”就將變得更加可怕。一些企業已經採取了轉運等手段來規避關稅,還有企業則可能採取低開發票的方式。

他表示,這些手段對於一些瀕臨倒閉的美國公司來說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對他們來說這就是走投無路時維持生存的可行方案。而這種模式引發的進口數據扭曲,長遠來看可能會加劇經濟衰退的風險,因爲市場不再依賴切實可查的數據而是傳聞進行決策。

蒙大拿大學經濟學教授Derek Kellenberg也承認,現在美國企業作弊的動機增強了。研究發現,關稅每增加1%,工業國家的貿易價值誤報就會增加3%。手段包括向政府謊報進口商品的價值,謊報進口商品的種類,或謊報進口商品來自哪個國家。

Whistleblower Law Partners的律師Vivek Kothari接着指出,舉報人可能是舉報公司逃避關稅的最佳途徑,也是唯一的途徑。通常來看,舉報人可以直接獲得海關損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