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倒數!歐盟打「中國牌」討好美 陸官媒拿數據打臉:站得住腳?

▲歐盟近日指責中國,此舉或有意在中美之間尋求談判籌碼,藉「打中國牌」來對美示好。(圖/翻攝新華網)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針對近期歐盟強化「歐洲吃虧論」,指責中國利用出口消耗產能過剩。「大陸官媒《新華社》今(20)日特地發表一篇文章標題爲,「歐盟爲何給中國『貼標籤』?站得住腳嗎?」該文列舉多項數據,比如中歐建交50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超過300倍。雙向投資方面,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責歐盟指責中國,是讓中歐長期合作精神背道而馳,更反映出歐盟內部對自身競爭力下滑的焦慮與矛盾心態。

2025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歐盟近期對中國「貼標籤」,包括「過剩產能」、出口傾銷,令中歐經貿關係陷入張力之中。尤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在演講中,再度指責中國在市場準入、補貼政策及產能問題上存在「不公平」行爲。

諷刺的是,正當歐方對中國高聲指責之時,對於美國對其加徵關稅的行動卻選擇暫緩反制,顯示出其「選擇性強硬」的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盟法研究室主任葉斌認爲,歐方在年初表示希望加強中歐經貿關係,最近卻對華頻繁發起經貿摩擦,歐方領導人這種反覆態度,不排除是通過打“中國牌”,試圖在對美關稅談判中向美國示好,但結果並不如她所願。

但歐洲內部也非鐵板一塊。法國國民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近期發佈長達153頁的中歐關係報告,直言歐盟在對華政策上「過於依賴美國」,造成貿易緊張局勢,最終損害的是歐洲自身的利益。報告呼籲歐方應採取更獨立、務實的對華策略,增強與中國的合作。

▲之前的新能源車在江蘇連雲港碼頭準備出口。(圖/CFP)

從實際經貿數據看,中國對歐盟的貢獻不容忽視。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爲例,中國企業憑藉創新與規模優勢,已成爲全球綠色轉型的重要推動者。儘管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球七成,但出口比例不足10%,歐洲市場佔有率也僅5%左右。若按歐方邏輯僅因產量高就視爲「產能過剩」,那麼德國80%的汽車出口和空中客車在中國超過50%的市佔率是否也構成「傾銷」?

歐盟在強調「公平競爭」的同時,卻不斷祭出補貼與限制性規範,從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到《數位市場法》,幾乎無一不是以「綠色」或「隱私」之名設下技術壁壘,對中資企業形成實質排斥。這種「新保護主義」正侵蝕歐盟一手建立的自由貿易原則。

不僅在公共採購領域,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歐盟動作頻頻,利用國際經貿規則空白,創制了一系列單邊工具,以「公平競爭之名,行規則霸權」之實,不斷搞保護主義。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近日重申,應以對話取代對抗,少貼標籤、多找共識。中國學界亦指出,中歐間合作與競爭並存將是新常態,但只有正確認識競爭、有效管控摩擦,才能維繫雙方關係穩定發展。

商務部歐洲研究所所長姚鈴指出,儘管目前中歐經貿面臨挑戰,但合作韌性依然強勁。未來雙方應加強戰略溝通,穩固夥伴定位,拓展雙向開放與合作;在多邊層面共同反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推動世貿組織改革,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中國官方發佈數據顯示,中歐建交50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超過300倍。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進出口2.82兆元,同比增長3.5%,平均每天進出口超過150億元,相當於建交時一年的貿易值。上半年,歐盟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2.9%,穩居我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

具體來看,上半年,我國對歐盟出口汽車零配件同比增長9.7%,從歐盟進口大型客車變速箱、車用柴油機同比分別增長40.8%、65.2%,自歐盟進口醫療保健品、箱包、首飾等佔同類產品進口比重都超過了六成。

雙向投資方面,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截至2025年5月,歐盟對華累計投資1543億美元,其中1至5月同比增長1.1%。截至2025年5月,中國累計對歐盟直接投資1145億美元,其中1至5月同比增長62.8%。

今年以來,奔馳、空客、賽諾菲、飛利浦等歐企CEO紛紛來華,深挖中國市場機遇。中國商務部還將配合高層交往舉辦中歐企業家座談會,企業家對此十分期待,正在踊躍報名參加。可以看出,企業仍然對中歐合作滿懷信心,期待中歐之間能夠達成更多經貿成果,惠及雙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