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當前 臺灣更需要一位「企業家部長」領導經濟部
▲經濟部長郭智輝。(圖/記者林敬旻攝)
●張慶華/產經分析師
8月11日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主持「美國對等關稅及產業支持方案」說明記者會,這是今年美國總統川普啓動全球關稅談判以來,政府首度以最高規格進行全面性說明。
臺美談判進入收官階段,諸多細節暫不能公開。鄭麗君宣佈成立「線上專區」後,全國都在關注政府的下一步。經貿談判辦公室的角色仍然關鍵,但經濟部扮演的角色將更加吃重。
協助產業因應 與降低關稅同等重要
8月以來,美國關稅政策逐漸明朗化,臺灣需面對「20+N%」的暫定對等關稅,以及「100%→0%」半導體關稅。
從全球經濟來看,臺灣的條件算「優渥」,尤其去年臺灣對美貿易順差金額高達 739 億美元,資通訊產品佔輸美產品逾 7 成,其中半導體、顯示卡、伺服器等約 20 項產品只要投資設廠可享實質稅率 0%,基本確定臺灣在關稅戰立於不敗之地。
而且6月因爲提前拉貨效應,單月臺灣對美貿易順差高達 126 億美元,更讓臺灣一舉成爲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印證臺美貿易量擴大的趨勢。鑑於美國在 AI 與 IC 設計產業無可比擬的優勢,臺灣高科技製造將會繼續增強與美國的互補效應,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不僅很高機率不會重挫,甚至可能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然而,美國「232 條款」半導體關稅實施範圍尚未公告,臺灣仍需密切注意晶片終端產品設備是否列入課稅範圍。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便坦言,若晶片終端產品設備需課徵關稅,目前政府的產業支援方案 930 億元特別預算規模就必須再擴大。
而且在「20+N%」暫定關稅之下,工具機、手工具等傳統制造業將受到強烈衝擊。我國約有 4.6 萬家中小型出口製造業者,超過 8 成均使用美元報價,半導體實質零關稅固然可喜,也不能忽視傳產的困境。
儘管暫定關稅從 32% 大幅降至 20%,但對美出口報關時,傳產面對的實質稅率是從 10% 提升至 20%,這是真實存在的難題,不容推諉卸責。
所幸經濟部並未袖手旁觀,而是推出四大協助作法,包括:
一、透過 AI 技術服務,減少製造業生產成本。
二、赴美設置產業園區,鼓勵業者前往佈局,緩解關稅衝擊;並持續與美方溝通談判,爭取更有利關稅條件。
三、鼓勵中小企業深耕利基市場及客製化、高值化服務。
四、以彈性與速度爲核心,助產業加速升級轉型。
除此之外,以經濟部爲首規劃的 930 億元產業支持方案,也安排了各項優惠貸款、研發轉型補助與拓展海外市場補助。何況 930 億元還不是行政院特別預算案的全貌,經濟部同步提出撥補臺電虧損,以舒緩工商團體今年最擔憂的電價上漲問題。
▼面對關稅,以經濟部爲首規劃的 930 億元產業支持方案,也安排了各項優惠貸款、研發轉型補助與拓展海外市場補助。(圖/資料照)
政治惡鬥 恐成臺灣經濟最大威脅
可惜的是,國內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讓原本福國利民的經濟規劃陷入危機。在野的國民黨、民衆黨出於自身能源政策偏好,封殺了臺電撥補預算,並強行推動核三延役公投。
且不論核三延役公投與現行法規毫無二致的荒謬性,對產業界而言,當務之急是:如何守住電價不漲?
當美國關稅、新臺幣匯率已經造成出口廠商的龐大壓力,在野黨卻爲政治考量而製造「人禍」,無怪乎八大工商團體在今年 5 月 15 日罕見發表〈撐住臺電,就是穩定電價〉聯合聲明。
臺電爭端只是冰山一角,政治鬥爭還從行政、立法兩院之間延燒至各部會。其中經濟部長郭智輝因爲來自民營企業,不諳官場說話藝術,竟然被在野黨視爲賴政府的破口,頻繁放大檢視郭部長的一言一行,甚至不斷呼籲部長下臺。即使在執政黨內,也有部分人將施政不力歸咎於郭智輝。
從民主政治角度,不擅長羣衆語言的官員往往容易受到掣肘,但檢視郭部長的實際作爲,不難發現這位企業家部長,對於產業界的真實需求洞若觀火。
若少了郭智輝,憑藉公務系統自身能力,經濟部恐怕難以在背後支撐談判團隊應對川普政府快節奏、高壓的談判模式,更不可能迅速推出因應關稅衝擊的配套措施。
經濟部雖非談判桌上的主談者,但負責情資彙整、產業衝擊評估與配套政策,是確保談判團隊能在高壓談判中掌握籌碼的幕後中樞。成熟政治人物的判斷雖然重要,但是郭智輝的企業家眼光,讓內閣制定政策更加完善。
企業難關重重 更需企業家部長
在對等關稅議題剛發生之際,郭部長就指示開放全國 50 條法人 AI 試製生產線,支援中小企業產業升級,經濟部並在極短時間內擬定《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協助中小企業取得避險額度信用保證措施》等一系列做法。
更重要的是,郭智輝部長剛上任不久,就針對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區域化製造趨勢興起,提出「境外關內」的思維。
普通政治人物能夠提出有遠見的政策已屬不易,但是郭部長可不把「境外關內」當成口號願景,他秉持企業家重視執行效率的作風,早在去年 7 月,經濟部已與德州州政府簽署《經濟發展意向聲明》,雙邊朝向免除州稅、減免所得稅方向合作。
而且經濟部已向德州提出比照 USMCA(美加墨貿易協定)設立產業園區,園區如同「保稅區」,購入的材料都是免稅,組裝成品可以賣到美國客戶,也可賣到其他國家。
郭智輝部長推動產業在美國的戰略佈局,不只是「爲逃稅而出走」,而是搶佔市場的主動進攻。經濟部一方面協助臺廠洽談免州稅條件,降低設廠初期負擔;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將此視爲拓展北美市場、分散地緣風險的長期投資,而非被迫外移。這種由防轉攻的策略,正是將關稅挑戰轉化爲市場機會的關鍵。
如此大的計劃,在短短一年時間未完全定案無可厚非,但透過這一系列手段,政府將可以協助較具實力的臺廠赴美,讓臺商們如臺積電一般就近服務美國客戶,同時也可透過大帶小以及政府整合的採購模式,讓無能力赴美的國內中小企業雨露均沾,不怕被關稅壁壘阻擋而失去商機。
這會解決兩個問題:大企業需要土地水電基建、中小企業需要訂單。
眼光放更遠一些,美國政府握有對等關稅的調整權力,赴美設廠未落實之前,貿易摩擦的風險依舊存在,不論最終關稅幾趴,半導體廠或傳產都沒有鬆懈的本錢。所以政府能夠幫助臺商快快推進赴美設廠,並讓國內中小企業以保稅貨物管道出口美國,對產業界而言纔是真正的幫助。
可以理解,當產業界受到關稅衝擊,社會不安焦慮必定引起民怨,加上朝野黨派有各自立場,彼此爭執也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然而眼下這位企業家部長,似乎成了政治惡鬥的代罪羔羊。
郭部長這種不善言辭,但處處從產業經濟務實角度出發的官員,應該是現在臺灣經濟最需要的人才,不應因言語風格不符期待,就否定一位在產業政策上展現執行力的部長。
經濟部長是來擘畫經濟、協調資源的,不是來當政論節目主持人的。臺灣社會已厭倦過度政治鬥爭,朝野應該擱置爭議,務實探討經濟部的各項措施、監督落實,幫助廠商因應關稅衝擊纔對。
▼經濟部長是來擘畫經濟、協調資源的,臺灣社會已厭倦過度政治鬥爭,朝野應該擱置爭議,務實探討幫助廠商因應關稅衝擊纔對。(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