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戰略資源 美中長臂管轄的較量
(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加入WTO之後變成世界工廠,工業大國。但是西方操控價格,刻意造成凡是中國要買的原材料都飛騰漲價,如農產品、鐵礦石、銅鋁、能源等。另一方面,凡是中國經過研發奮鬥奪下市場的工業產品都因爲內部激烈競爭,到國外賣白菜價,如電動車、光電板及風力發電原組件,賺的都是利潤菲薄的辛苦錢,還要受到關稅排擠及政策阻撓。
澳洲三大礦商,必和必拓(BHP)、力拓(RioTinto)、福特斯克(FMG),掌握全球約50%以上的鐵礦石產量。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度依賴進口的鐵礦石,其中65%依賴澳洲,給了澳洲予取予求的地位。澳洲礦商在過去十幾年因掌握市場供應,多次惡性擡高價格。2005~2008年間,哄擡價格,漲價超過100%。2019年巴西的Brumadinho發生礦難事件,導致產能下降約10%,澳洲礦商趁勢提高報價。2020~2021年疫情期間,藉口運輸緊張、需求強勁,價格飆升。2023年後藉口環保減碳,需要大規模投資綠色開礦與清潔能源,再次推高價格。
雖然澳洲進口的鐵礦石佔比已經從2023年的70%,降爲2025年的估計60%。2025年9月中國卻放出要停購澳洲鐵礦石的風聲,同時提出要以人民幣支付。消息傳出後,澳洲三家礦商的高層馬上來到中國。爲了保住中國市場,原來計劃加價15%,以美元支付,現正表示願意降價18%,BHP同意接受人民幣支付。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更急忙出來喊話,希望維護中澳的經貿關係。這都透露了中國是最大買家的議價力量,不再任人宰割。
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過程是從早期的雜亂無章,胡亂開挖,污染環境,白菜價格,耗損資源,任人宰割的邊緣資源,到全球聚焦的戰略資源的一段歷史。彙集了政策調整、技術突破、資源管控與中美博弈的心路歷程。
2011年中國開始進行稀土產業的兼併整合,2015年中國鋁業、五礦集團、北方稀土、廈門鎢業、廣東稀土、南方稀土六家企業合併周邊的小公司,組成六大稀土集團。2021年再進一步,中國鋁業、五礦集團、贛州稀土合併爲中國稀土集團,成爲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商。目前,中國稀土產業的實際控制權集中在中國稀土集團與北方稀土兩大國家企業手中。中國政府纔有了稀土出口管制的能力併成爲籌碼。
既然關稅談判期間美國出招打壓中國,並無誠意。2025年10月中國公佈了全面升級的稀土出口管制,雖未明言,卻是針對美國、歐洲。全面限制稀土技術、設備、原材料與含中國成分產品的出口,針對軍事用途,先進半導體制程及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管制範圍溢出原來的軍工產業。並首次實施長臂管轄的原則,任何國家在與第三國貿易時,凡是涉及中國稀土成分及技術那怕只有0.1%的商品,都必須向中國提出報告,申請批准。嚴格意義來說,譬如荷蘭的ASML公司的光刻機,其中的雷射、磁鐵、光學三個主要原件都含有中國的稀土成分及技術,今後ASML出售光刻機必須獲得中國的審批,臺積電亦同。這樣的軒然大波引起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憂慮,使華爾街股市上週暴跌。
美國漫天的關稅、制裁及長臂管轄,和中國最新限制稀土出口及長臂管轄,比起2018年川普1.0發動關稅制裁時,中國派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領軍,倉促應戰,備受訛詐。如今川普2.0再發動關稅制裁,中國從容應戰,得心應手。反而川普在國內外問題,焦頭爛額,暴怒粗魯。中國在進口議價及出口管控的能力都有長足進步,戰略穩定,值得欽佩。(作者爲中美論壇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