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直擊|外賣等新業務虧損放大 但“卷王”京東還要加強線下投入

觀點網“謝謝東哥,又喝上免費奶茶!”若論今年上半年最卷的賽道,外賣一定榜上有名,自劉強東帶着百億補貼強勢入圈後,不少網友直呼:“荷包的好日子來了!”

然而,消費者的好日子來了,京東的春天也來了嗎?

8月14日,京東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中期業績公告。據財報數據,2025年Q2,公司是實現收入3566.6億元,同比增長22.4%,繼一季度後再次刷新了近三年來同比增速的紀錄。

分業務來看,京東零售依舊是營收巨頭,實現收入3100.8億元;京東物流緊隨其後,實現收入515.6億元;而今年新拓展的外賣等業務,收入也達到了138.5億元,較一季度增長了140.7%。

不過由於新業務前期需投入大量成本,2025年Q2,歸屬於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僅爲61.78億元,同比減少了50.8%;每股美國存托股攤薄收益爲4.15元,而去年同期爲8.19元。

整體來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京東集團錄得總收入6577.42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來自京東零售收入5739.2億元,京東物流收入985.31億元,新業務收入196.05億元。

利潤方面,2025年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170.68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97.74億元同比下滑13.7%。這也是京東時隔兩年,中報再次錄得歸母淨利潤增速爲負。

外賣升級戰

“在新業務的投入上,我們思考的核心是爲了京東進一步突破增長的天花板。”或許從劉強東穿上紅色騎手服親自下場送外賣的的那刻起,就已經暗示了京東外賣要“狂飆”。

自京東外賣2月上線以來,發展勢頭驚人,目前已覆蓋全國350個城市,吸引超150萬家品質商家入駐,在618期間外賣業務日單量更是突破2500萬單,截至二季度末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

不過,在京東看來仍任重道遠,畢竟同期下,餓了麼(含淘寶入口)6月初的峰值單量約4000萬單,而美團外賣日單量更是維持在9000萬以上。

因此,爲了快速搶佔市場,京東直接上“硬菜”,真金白銀地砸錢。4月11日上線百億補貼,最高補貼20元,PLUS會員和大學生用戶還可額外抽滿25減20元的“外賣百億補貼金券”。

但這種策略下,摩根士丹利等機構估算其4月中旬平均每單需虧損12元,618期間補貼縮減,但單均虧損也達6元,若按2500萬日單量計算,日虧損約1.5億元。

具體落實到財報數據上,有了外賣板塊的加持,二季度京東新業務營收由去年同期的46億元暴漲199%至139億元,但同時該板塊的經營虧損擴大至148億元,運營利潤率爲-107%。

或許是虧損過多,又或許是7月被市場監管局多次約談,8月1日京東外賣發佈了《共建健康生態》聲明,承諾杜絕“0元購”等非理性營銷,建立公開補貼機制,將競爭重心轉向服務品質與技術創新。

在Q2業績會上,當被問到行業競爭時,管理層表態道:“過度競爭行爲並沒有產生模式的創新,也不給行業產生增量的價值,反而在一定程度會擾亂行業價格體系,給商家帶來困擾。現階段更多精力還是在完善平臺系統。”

策略調整後,京東外賣平臺日訂單量維持在2000萬單左右。

儘管外賣沒有了“價格”優勢,但也難不倒“卷王”京東。

7月20日,京東首家自營外賣門店“七鮮小廚”在北京正式開業,門店採用“外賣+自提”雙通道,不設堂食,商品單價集中在10元至30元區間。

隨後在7月22日,京東強勢宣佈正式啓動“菜品合夥人”招募計劃,未來三年將投入10億元現金,爲1000道招牌菜尋找合夥人,並同步在全國建設1萬家七鮮小廚。同時還將投入百億資金建設新型供應鏈,支撐門店快速擴張。

據悉,七鮮小廚首店上線一週日均訂單超1000單,復購率高於行業220%。而在七鮮小廚啓動的“菜品合夥人”計劃中,截至7月底已收到超6.6萬份報名。這也就意味着,京東外賣業務正式進入自營模式。

然而,大張旗鼓之下無疑會壓縮經營利潤。2025年Q2京東營銷開支從去年同期的119億元大幅增長127.6%至270億元,營銷費用率升至7.6%,財報指出“主要是用於新業務計劃的促銷支出增加”。

與此同時,高成本的投入也進一步影響了現金流。相比去年同期496億元的自由現金流,今年二季度直接下降至220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12個月,京東的現金流爲101億元,去年是556億元。

“卷王”上強度

正如市場所評價的,京東外賣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擁有的“零售”資源。

京東管理層在業績會上也多次強調,京東外賣深植於京東整體生態,並非一個獨立割裂的業務,將繼續發揮與京東現有業務的協同價值,包括用戶側、履約側、供給側等,爲京東長期效率提升和健康增長提供動力。

除了自營外賣門店七鮮小廚外,折扣超市也是京東線下零售的一張王牌。

8月5日,京東宣佈將於本月在江蘇宿遷和河北涿州兩地同步開設五家折扣超市。與常見的折扣小店型不同,京東是直接切入“大店模式”,計劃做全國首個全品類、大面積、多SKU的大型折扣超市。

例如,涿州市君悅廣場首店面積就達了5000平方米,集合超5000款民生商品,商品結構涵蓋日用、生鮮、快消、酒飲等多個品類,價格普遍低於市場常規售價。

而事實上,該模式已在北京低調試點逾一年,早在2024年6月和12月,京東就已在北京房山區分別開業了長陽、竇店兩家華冠折扣超市。據悉,長陽店開業首月累計實現銷售額超千萬元;竇店店開業後,單日銷售額翻了近5倍。這無疑是給京東外賣開了後門。

新業務需外拓,主力營收板塊零售也不得忽視,畢竟這可是核心造血源。

2025年第二季度,京東零售錄得收入3101億元,同比增加20.6%;經營利潤爲139億元,同比增長38.6%;經營利潤率爲4.5%,創下京東歷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紀錄。

管理層指出,這也是得益於京東外賣快速起量從而帶動的整體流動,今年二季度京東購買用戶數和PLUS用戶評價同比增速均超過50%。

此外,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618” 期間,京東APP的日活躍用戶數(DAU)達2.12 億,同比增長52.1%,下單用戶數同比增長更是超100%。

而提到線上零售業務,7月底京東計劃以22億歐元收購德國零售巨頭Ceconomy事件同樣引發市場關注。

此前7月25日,京東曾宣佈啓動“百億千品新增長計劃”,計劃三年內通過跨境模式引入1000個海外新品牌,並助力其實現累計100億元的銷售增長,而Ceconomy的收購或許會是其邁出的第一步。

目前,Ceconomy旗下擁有MediaMarkt和Saturn這兩大歐洲知名電子零售品牌,在12個歐洲國家運營着超過1000家門店,這些門店均可被改造爲即時零售的前置倉網絡。

管理層指出,與其他跨境電商模式不同,京東的國際業務會更加聚焦供應鏈能力,Ceconomy在歐洲本地市場所建立的品牌力、供應鏈能力和市場地位對京東來講具有很大的價值,不過該交易仍需經過集團審批。

至於線下門店,截至二季度末,京東3C數碼門店突破3000家,京東MALL累計開業門店24家,京東養車全國門店數量突破2500家,80%的城市門店實現100%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8月16日京東第24家奧萊門店——江蘇浦口區白馬生活廣場將正式開業,該店營業面積超4000平方米,目前已引入COACH、ADIDAS等70餘個國內外品牌,其中超七成品牌爲首次進駐浦口區域。

截至2025年6月底,京東奧萊門店總數達到23家,覆蓋華中、華東、華南地區,其中山東以6家佔據首位,河南、山西各4家。

至於新業務的拓展所帶來的現金流收縮,是否會影響海外品牌收購、線下門店擴張等動作還有待觀察。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

本文源自:觀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