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團結月「徵用」演習 添罷免柴火
總統府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宣佈今年漢光演習首度結合城鎮防衛作戰演習,並將七月訂爲「團結月」,引起在野黨質疑是蓄意升高衝突,爲大罷免添柴火。如此說法有無道理?答案是:對了一半。
漢光演習實兵科目每年都在夏季,今年期程延長,國防部早在二月就已證實,若說當時就已預謀配合大罷免,未免想像力過度豐富。至於「社會防衛韌性」,最早倡議者是現任國民黨立委的退役上將陳永康,在兩年前的桌上兵推中,就強調臺灣基礎設施薄弱,難以承受戰爭傷害的問題。今年四月國防部例行記者會宣佈漢光演習日期時,也表示「全民防衛動員」援例結合行政院「災害防救演習」,由各縣市驗證民防、災防體系的能量,以提升整體防衛韌性。
因此,不管是國防部的實兵驗證,或是地方政府兩年一輪的民防災防演習,都是早就準備中的既定政策。儘管災防操演到底能如何模擬戰時情境,難免令人懷疑;各機關更是每年都要來些「今年最實在」之類的吹噓,儼然承認過去都是套招擺樣子。此等牛皮話本是「官之常情」,外界倒也不難體會。
真正較惡質的「加料」,是將既定的漢光演習與搭配的民防演練,突然冠以「團結月」之名,明顯是搭配近日賴總統的「團結十講」。團結十講才進行到第二場,就已經向國民宣告:總統確實期待國人團結,但他定義的團結,就是所有人都要與其立場一致,否則就是「雜質」,應該利用選票將其「打掉」。
原本具備相當專業性,基層官員辛苦籌劃執行的國防或民防演習,因爲正好與大罷免的投票時間接近,於是就被總統府「徵用」。站在幫助炒熱罷免浪潮的立場,此舉當然是好事一樁,但對國防與民防的專業性與社會公信力,毋寧是一種褻瀆。然而在今日官場,專業倫理早就如臺灣雲豹絕跡多時。贏了選舉卻輸了國家,又有誰真的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