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起手式不漂亮?「鄭主席」道道是難題
國民黨準黨魁鄭麗文當選後,黨內外還在「適應、觀察期」,但鄭週六正式上任後,黨務人事佈局、政黨支持度與藍白整合的挑戰將接踵而來,每道都是難題;如何打造出「可執政的國民黨」贏得選戰,是鄭麗文團隊的立即考驗。
鄭麗文憑藉世代交替、戰鬥力強等號召,奪下黨魁,但第一波人事佈局卻讓外界感受「新瓶裝舊酒」的矛盾。李乾龍等副主席人事安排,雖能穩定黨內派系與強化兩岸交流,但人事起手式難謂驚喜或象徵性的突破框架,稱不上「漂亮」。
從鄭麗文昨天「老幹新枝」的迴應來看,也形同默認這是國民黨面臨青黃不接、人才斷層時刻,不得不妥協的人事安排。但政局變動快速無比,選民也沒有太多等待耐心,新黨魁若不能及早展現銳意革新的氣勢,很容易就錯失重新擦亮招牌的黃金時刻。
民調變化就是最好的例子。鄭麗文才當選幾天,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國民黨好感度降至三成五,再被民進黨超車,鄭麗文個人的反感度更高於好感度,這無疑是一大警訊,反映出她在兩岸論述上「讓臺灣人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的言論,縱然在封閉式的黨主席選舉獲得不少青睞,迎合黨內部分羣體,卻難引起中間與年輕選民共鳴,甚至可能衝擊日後大選。
另一大難題,則是藍白合作的政治現實。除政黨各有深耕區域及利益盤算,「國民黨換黨主席後,還是不是先前可合作的國民黨」,恐怕也是民衆黨及支持者的疑問。就有民調顯示,民衆黨支持者高達六成不認同鄭麗文「中國人」論述,意味着即便藍白在反綠有共識,但國家認同的價值觀未必可以融合。
藍白合的目前基調,會不會因未來「鄭主席」的兩岸論述或主張而生變,使得藍白合只剩技術協調,缺乏情感與理念交集?這將牽動新的政黨競合,也是最被關注的話題之一。
戰鬥力與論述渲染力是鄭麗文的強項,選用老將可提供黨務穩定運作,但黨主席的統合力同樣重要,她要推動的黨務改革或路線調整,能否擴大號召、連結藍白、打贏選戰,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