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軍備綁保臺 吹噓過頭成卡債
國防部長顧立雄。記者潘俊宏/攝影
政府誇稱「護國神兵」的新武器,遲遲不能服役,反而搭配預算增加,近年非新鮮事。昨天在立院,雖然仍有民進黨立委忙於批評「中國認知戰」,但從黨團幹事長鍾佳濱強調「貨沒到手,不會付錢」,第一線自家人也有如此反應,可見如果處理不好,恐成新民怨。
官員大概很難服氣:軍事投資項目何其多,各自狀況不同,進度落後的案子不等於加錢的案子。武器愈來愈精密,研發過程中遭遇瓶頸,必須追加時間金錢,根本是家常便飯。更何況美國在疫情與俄烏戰爭之後,軍工供應鏈老朽的問題徹底暴露,美國自己也深爲所苦,絕對不是蓄意要坑臺灣。
這些論調理性上言之成理,但對納稅人而言,很難接受「其實沒啥大不了」的太平官態度。政府必須更努力,設法一定程度改善這些困境。而非雙手一攤,宣稱安心等候就好。
這種質疑與怨氣的出現,大部分要「歸功」前朝。極度擅長宣傳的蔡政府充分體會,把民衆對國防與國家安全的關心,與對政治人物的支持綁在一起,可帶來多麼大的能量。蔡總統任內,主持各項開工、成軍、下水典禮,次數絕對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
宣傳機器奮力運作,讓民衆只注意新軍備帶來「保臺」紅利,更以爲臺灣已躋身軍工強國,卻忽視軍費是極昂貴的開銷,武器開發更不可能保證「如期如質」。
這些當初太過樂觀、吹噓過頭的泡沫,許多就變成如今政府必須償還的「卡債」。